“十一五”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27亿元,是2005年的1.74倍,年均增长11.7%,人均达到5500美元。财政总收入2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8和2.29倍,年均分别增长15.8%和18%。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达9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72.96亿元,是2005年的2.49倍。进出口总额14.0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47亿美元,是2005年的2.69倍。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3︰53.5︰36.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亿元以上企业31家;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达到332亿元,是2005年的2.42倍。领带产业列入首批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我市先后成为中国真丝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和中国真丝产品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外向型农业先进县(市)和联合国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8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6.56亿元。完成南山、前岩、剡源、辽湾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和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上俞、长诏水库引水工程及清风水利枢纽工程,城市供水得到基本保障。500kv苍岩和220kv嵊东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累计新增变电容量2092万千伏,供电瓶颈明显改善。甬金高速嵊州段、104国道嵊州段1-6标段等一批干线道路建成通车,双塔大桥、嵊新大道连接线等一批路网工程相继完工,通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达到100%,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796和11405元,是2005年的1.74和1.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和绍兴市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1.3%。五年累计新增汽车21576辆,每万人拥有547辆;新建商品房面积163.4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6.77和82.32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02亿元,是2005年的2.26倍。有线电视和电话实现“村村通”,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和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市)。
●社会保障日益增强
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发放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补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资助制度,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提高30.8%和15.2%。先后被评为浙江文化名城、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