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正在全市上下火热开展。为进一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最近记者赶赴上虞等周边县市深入采访,探寻这些地方的发展轨迹,分析他们的成功经验,报道他们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典型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今起推出的报道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近,记者在上虞城北新区采访时发现,又有华夏、民生、浙商、浦发、招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落户该区块。加上万和、大通、石狮商城等大型购物中心和雷迪森、国际大酒店等三家五星级宾馆,这些金融机构集群、酒店集群、商场集群让城北新区不仅成为当地市民首选的生活区,也成为了城市的中心商贸区。其中万和、大通两家商场跻身全省十强,国际大酒店单体营业规模名列全省第五。这是上虞近几年来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一大缩影。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是难以为继的。确实,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使再漂亮也是个“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走产城融合之路,提升城市能级,是上虞市谋划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选择。上虞市委、市政府将“提升城市能级、推进产业重构”作为“十二五”的两大发展主题,以期在这两大主题的引领下,推动上虞的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真正把上虞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节点城市、杭甬之间区域性经济中心、宜居创业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城市能级是指一个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吸引、辐射和综合服务等能力的强弱,城市能级的提升包括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质,主要涵盖城市品位升级、发展趋势升级、区域地位升级三大方面内容。近年来上虞市利用中央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长三角区域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我省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以及绍兴滨海新城建设这几大契机,抢抓嘉绍跨江大桥、杭甬高速铁路在当地动工建设的机遇,拉大城市建设框架,推进“三城一区域”开发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互动,其目的就是通过产城融合来提升城市能级。
启动“三城一区域”开发建设
上虞市在推进产城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启动“三城一区域”开发建设,全力推动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
去年上虞市开始实施“城市建设新三年计划”,打算三年内投入100亿元推进城市建设,去年下半年规划启动了滨海、滨江、高铁三大新城和大龙山区块开发。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以上虞杭州湾工业园区为依托,定位为“生态型、低密度、高档次”的新兴科技城,主要为园区提供服务保障,目标是“一年启动建设、两年拉好框架、六年基本形成新城区”,该新城有望成为上虞的城市副中心。目前相关规划已完成,区内主干道路已启动建设,正在建造的长海公路,将会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主轴。从市郊长塘至工业园区海涂,这18公里让上虞从曹娥江时代快步走向杭州湾时代。
规划面积2.43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也位于上虞的北部,其定位为区域性交通新枢纽、智力经济增长极、运动休闲新平台,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二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八年基本建成”。目前该市已成立了高铁新城开发办及投资公司,实行封闭开发模式,完成了详细规划,启动了土地征用。今年将重点实施站前小三角区域建设,抓好站前广场一期工程,推进相关基础配套和项目建设。
上虞市在城市北进、加快城市与北部制造业基地融合的同时,也没有放慢老城区开发建设的步伐。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上虞滨江新城紧邻上虞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城市商业副中心、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和滨江宜居生活区,目标是“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房屋拆迁和土地收储,相关基础配套和房产楼宇项目也在抓紧实施中。
规划面积38.3平方公里的大龙山区域地处市中心西南部,定位为城市功能的拓展区、城乡一体的过渡区和市民休闲的集中区。重点建设龙山人文区、皂李湖风情度假区、白马湖湿地文化区、小越湖水上运动区四大功能区块。上虞市在滨江新城和大龙山区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商业、旅游和人文资源优势,以期在产城融合中体现丰富的内涵。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上虞市在“三城一区域”开发建设中,自然也遇到了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为了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该市在拆迁上也是大手笔运作。前年上虞市专门成立了城市改造管理局,完善了拆迁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专题召开了动员大会,强势推进拆迁攻坚,去年全市拆迁签约面积达67万平方米。在用地上,除了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外,该市注重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出台了专项《实施意见》,对转而未供、供而未动、动而未竣工等闲置、空闲土地,实施退出奖励机制,去年盘活存量土地2020亩。在资金上,近年来该市努力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压力,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发行15年期交通债券,并正在争取国开行授信,申报中长期项目贷款,申请发行企业债券。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上虞市以“三城一区域”为大平台,以产城融合为战略方向,力求在城市规模、城市容量、城市内涵等城市能级方面取得脱胎换骨式提升。其注重平台拓展、功能完善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整体提升,注重与工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的融合互动等战术和实施途径,值得我市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