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李晏家是一名普通的钳工,几十年来一直在设备检修的平凡岗位上工作。然而他又很不普通,他是鞍钢十几万产业工人中唯一被正式命名的工人技术专家。
中共辽宁省委近日发出“向新时代好工人李晏家学习”的号召。鞍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杨宝星说:“五十年代鞍钢出了‘老英雄’孟泰,今天的李晏家不但爱岗敬业,而且勇于开创革新,更具有时代光彩。”
李晏家出身于产业工人家庭,父亲是电器工人,有一手好技术。“当工人靠手艺吃饭”,李晏家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和教育。
李晏家自费参加了业余高中补习班,一学就是三年。此后,他先后多次参加鞍钢举办的钳工初、中、高级培训班,自修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公差与配合》等30多门专业课程。在13平方米的斗室里,他写下了26本、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和读书心得。记者在他家中看到,他获得的各类专业证书摞起来足有半米高,其中国家和鞍钢公司承认的有7个。
越干越觉懂得少,越学越觉知识不够。1990年,李晏家又一次参加了高级钳工培训班。这时,他已是全厂公认的技术“大拿”。亲戚朋友劝他:“这么大年龄了,手艺也成了,再学也是当工人,还能上大学、当干部不成?”李晏家说: “我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自九十年代初起,李晏家带领他的维修班,一次又一次向技术革新发起冲击。
看起来,李晏家的革新并不属于现代科技“高、精、尖”的项目,但他的革新都是工人渴望、生产急需、不投资或少投资却成效大的项目。筛焦工序K1皮带机由于倾角大,每到冬季就出现打滑现象,多年来靠手拉肩扛启动,劳动强度非常大,李晏家提出给主动轮打眼穿皮衣的改造方案,结束了手工操作的历史;炼焦炉顶上的浇泥小车把表面砖啃得千疮百孔,蒸气加黄烟能把人呛个半死,这并非李晏家的份内工作,但他硬是通过长期观察、琢磨,研制出新型多转向胶轮浇泥小车,不仅使用轻便,每年还节约费用80万元。
九十年代以来,李晏家年年都有新项目,年年都有新成果。他研制的简易机械手,使工人在地面能轻便地安装拆卸5米多高的钢绳;他改制的滚动筛牙板,延长使用寿命70倍,年创效益30多万元。他搞的冶金焦仓下部结构改造,延长使用寿命3倍。厂里为李晏家粗算了一笔账:1983年至今,他共完成技术创新成果54项,其中有两项获国家专利,累计创经济效益2800多万元。
李晏家不善辞令,但褒奖不争而来,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工作是大家做的,荣誉却给了我个人。”他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总想用更多的工作回报组织和同伴。
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节假日必到厂,设备有异常必到厂,特殊天气必到厂。20多年来,他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一个休息日,也极少休病假。实际上,他是一个多年患有胃病、腰肌劳损和肝病的人。他舍不得花时间看病,把多年积攒下来的1350个“代休票”(一个代休票可换休一天)无偿献给了工厂,相当于9000 个工时,折合工资超过5万元。
李晏家的家境并不宽裕,妻子两年前下岗,儿子正上学,和他一起过的父母均已年过八旬,处处需要用钱。李晏家出名后,经常有人高薪聘请,都被他婉言谢绝。李晏家说:“我也需要钱,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到外面兼职,两面同时有事,到底是顾哪边?”
李晏家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风貌。(据新华社沈阳5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夏海龙 王勤学 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