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过得有声有色
赵马村传统节目大头荷
老年协会的组宣队正在创作中
种文化名片
地点:崇仁镇赵马村
主要项目:大头荷、舞蹈、书画、吹拉弹唱等
参与人数:200余人
简介:崇仁镇赵马村群众文化活动较为活跃,有影剧院、农家书社、文化活动室等,一到晚上和星期天,这帮泥腿子就舞文弄墨、吹拉弹唱,不亦乐乎。该村长期活跃在文化阵地上的村民有150来人。其中,大头荷为赵马村传统节目之一,曾参加全省音乐舞蹈调演并获奖。大头荷属民间舞蹈,自清朝咸丰年间流入赵马村。现在参加此项活动的群众有80来人。
会说话的文化墙和传统“大头荷”
走进赵马村,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堵堵花园式高楼掩映下的文化墙。
赵马村的由来、计划生育宣传、弟子规、廉政教育、孝敬教育……一堵堵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既装点美化了墙面,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到目前为止,赵马村文化墙已有500平方米面积。其中文化墙用了长长一堵墙介绍了传统节目大头荷。
传统的赵马大头荷不轻易露面,除非是村子里每年十月初十的传统庙会及重大喜庆节日。大头荷即头套夸张性的大面具,传统节目着戏装,现代节目着民族服装。主要节目有《八仙祝寿》和《跳加冠》。《八仙祝寿》降妖驱魔,保佑风调雨顺;《跳加冠》则祝贺人们加官进爵,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近几年来,大头荷改革原有程式,排练了少儿群体节目,笑容可掬的娃娃造型,高高翘起的羊角辫,加以夸张性的舞蹈动作,场面喜庆热闹,广受欢迎。
2009年,我市“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暨成就彩车巡展”活动中,大头荷的60多名演员穿红着绿,走上街头,向大家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引来观众的热烈追捧。
2010年1月1日,作为风情节民俗展演的重头戏,赵马大头荷表演在安昌腊月风情节上隆重亮相,展示出浓厚的崇仁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赵马大头荷已于2006年5月被列入嵊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为大头荷第四代演员的刘珍飞告诉记者,第四代演员除铁拐李是男演员外,其他都是年轻一代的女演员。传统节目《大仙祝寿》在剧情上也有了创新,即八仙在祝寿时,把演员们的祝寿词改成了讲述陈氏炖鸭、西青豆腐皮及溪滩榨面等,在表演的同时也推介了崇仁镇的土特产。
农家书社内外的“声色”娱乐
赵马的农家书社是以前的“春联乡文化馆”改建的,共二层,一楼是活动室,摆放着几张台球桌;二楼是演艺室、书画室和图书室。
赵马村有个大剧院,以前,逢年过节时剧院里会请一些戏班子来演出。然而,自从“种文化”活动开展以来,赵马人潜伏在身上的艺术细胞全都复苏了。晚饭过后,赵马的老年乐园总有从四邻八村赶来的群众。他们吹拉弹唱,边歌边舞,把农忙以外的每一个日子都点缀得有声有色。
费开裕是原赵马村的老书记,喜欢弹弹唱唱的他曾一度担心“农村总是农村,农民总是农民”,农村里搞不起像样的文化。建立农家书社后,赵马热腾腾的娱乐活动让他感觉过日子太有劲头了。现在他家每晚都有30多人聚在一起发“老来疯”,他们唱越剧,唱革命歌曲,唱流行歌曲,还跳大头荷。
书画室是2008年成立起来的,几位书画爱好者年纪都在60岁以上了,可是,他们热情不减,郑重地推选了书画室主席和理事。70岁的费德明前几年还加入了市书法家协会,他在厂里做小工,每天赚10多元钱。这10多元钱他舍不得喝酒吸烟,但舍得买笔墨纸砚。他说,最贵的一支笔花了100来块钱。村里人过年过节的对联,包括老年乐园的宣传文字,都是他写的。
现在只要不刮风不下雨,赵马村几乎夜夜笙歌。二胡的弦一紧,费开裕家里由30人组成的越剧演唱队就越音袅袅,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各自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富有韵律的音响一响,村东边的超市前,20多位老中青媳妇就有板有眼地跳起排舞。原学校操场则有10多位老人跳起筋络操。
“现在如果连着两天不让唱唱跳跳,就憋得难受。”负责农家书社的章幼娟说。
有声有声,又唱又跳。用赵马人的话说,如今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