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故事实质是双方当事人通过谦让化解了邻里矛盾。 近日,三界法庭的法官通过教育、调解,感化了双方当事人,化解了一桩因行路通道而结怨10年的民间纠纷,上演了一则“新六尺巷”的故事。
行路受堵 双方结怨达10年
15年前,三界镇某村郑某建造了两间新房,屋前经村规划,留有一条长18米、宽3米的通道,但通道一直没有建成。
2002年,邻居王某为扩大面积,在郑宅门前约3到7米处挖了一道沟筑坎,阻碍了郑某的通行,矛盾由此产生。村委会多次调解,但都无济于事。
2009年下半年,郑某将房屋转让给其弟居住,王某趁房屋易主之际,筑墩柱建大门,将通道占为己有。矛盾由此激化,去年上半年,双方竟发生了激烈冲突。当地政府多次调解,但双方仍不肯和解。
今年元旦前后,双方当事人以相邻权纠纷和健康权纠纷为由,向三界法庭提起了5件诉讼案,涉案当事人达9人。
一条小小的通道,引发了5起关联案件,磨损了十年来的邻里感情。
以情感人 拆墙留路终和解
三界法庭受理这几起系列案件后,考虑到双方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光靠一纸判决来解决,治标不治本,邻里的和睦关系更难建立,于是选择了调解来化解矛盾。
办案法官为正确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多次下基层,走访村干部及村内有威望的长者,查阅村干部的历次调解记录,再向双方当事人晓以利害,解释案由,宣讲法律知识。
为不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法官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展开调查摸底,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调解终于有了效果,双方的紧张气氛明显缓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王某自行拆除部分围墙,留出2米宽的南北通道;鉴于双方已发生冲突,由此产生的医药费用,根据双方的伤势轻重作了妥善解决。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
十年积怨,最终烟消云散。曾被围墙堵住的地方又留出了通道,被当地村民称为新的“六尺巷”。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则“六尺巷”的故事只所以传为美谈,是因为其谦让之举难能可贵。三界法庭以情动人,调处民间纠纷的做法,同样值得称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为芝麻绿豆大的事引发争端。遇到矛盾时,双方往往都不愿吃亏,且步步紧逼,认为先退一步就没有面子,会失了尊严。这样一来,矛盾只会不断升级和激化。其实,退一步并不是说不要尊严,而是成熟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的退让,可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也能避免矛盾的加深,岂不更好!
退一步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在生活中,我们要理智对待恩怨,必要时的退一步,只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