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饰崔莺莺
与尹桂芳合作《浪荡子》
上海滩上“广告明星”
1947年夏天,张茵在越剧界四大编导之一的陶贤推荐下,再次踏入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
虽然“粉牡丹”已在绍兴、宁波立足,但到上海一切要从头开始,取个好的新艺名是首先要考虑的。经陶贤先生一个朋友的策划,“粉牡丹”改名为“张茵”。
那时候,民国时期的旧报章虽然已经褪色,但形形色色的广告仍散发着老上海繁华奢靡的气息,肥皂、火柴、雪花膏、台灯等广告都配有美女靓照。
张茵也曾做过这样的广告。旗袍、口红、烫发,手拿雪花膏,集摩登时髦于一身,再加上张茵外形气质有一种古典的美,照片印在广告上煞是好看。之后,张茵还拍过台灯、火柴等广告。遗憾的是,当时拍的这些照片都没有保留下来。
采访时,张茵女儿张晓红说:“当时母亲是不愿意拍广告的,她喜欢拍剧照,总觉得自己穿了戏装更漂亮。出拍广告主意的陶贤先生最终还是说服了母亲。”当时,陶贤先生对张茵说:“要想在上海越剧界成名,就要让上海人知道你。先在广告上露脸,上了台才会有人捧场。”初到上海的这段日子,张茵多亏陶贤先生的照应,才没有落到一筹莫展的地步。
红极一时“唱电台”
从1947年夏到1951年冬,张茵参与上海少壮、雪声、芳华、春光等著名戏班的演出,先后与陆锦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尹树春等越剧名宿合作,在不少经典剧目中担任头肩花旦或主要角色,从大上海众多的越剧旦角中脱颖而出,以初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站稳脚跟,有了诸如《鹤顶红》《昙花梦》《十里春风》等代表性剧目。
那时候,电台是最具冲击力的传媒手段。但凡在上海唱过戏的越剧艺人,无不向往去电台播唱。当然,真正能去的只有名角儿。1948年初,在上海站住脚的张茵也有了“唱电台”的机会。与陆锦花合作演出的《一往情深》《十里春风》,与袁雪芬配戏的《白娘子》《万里长城》等成了电台经常播唱的剧目。期间,上海百代公司还请张茵灌录过《昙花梦》等唱片。
短短5年间,唱响甬绍两地的“粉牡丹”以“张茵”之名再度在大上海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