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市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畜禽等优势农业产业,培育种子种苗、花卉园艺、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鲜明的绿色农业示范县。为了实施这一目标,我市探索建立了“农技大师制度”,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普及绿色农业技术,解答绿色农业问题,还专门制定了农产品档案管理、例行监测、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及质量追溯等四项制度,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纳入制度化轨道。
如果说高效农业带给农民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生态农业带给我们的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如果把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而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这几年来实施的工作重点之一。
高效生态带来了嵊州农业的新变化,至目前,全市建成了茶叶、蔬菜、长毛兔、生猪、水果、香榧、竹笋等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84.4万亩,其中茶叶17.8万亩,花卉10万亩,蔬菜7.5万亩,瘦肉猪20万头,长毛兔85万只,水果11万亩,香榧9.7万亩,竹笋5万亩。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0个,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小区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6只,绿色食品5只。尤其是2007年以来,市政府采取项目化管理和以奖代补办法,投资近3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6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搞生态,一般人认为是件赔钱的买卖,但是,我市农民却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崇仁镇木马峧村是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村,过去由于家家养兔,人畜混居,气味熏人,这里的居住环境令人担忧。2003年,由崇仁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牵头,投资350万元,利用附近的荒山坡搞起了集中养殖小区,现在,已有1万多只长毛兔住进了这新兔舍,这样既解决了人畜混居,又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养兔户的经济收入。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13942元。 随后,村里还进行了路面硬化、栽种树木等一系列改造、整治,使这个昔日臭气冲天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清洁的文明村。
合力减排共同的担当
这几年来,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主的共同努力,减排成了大家共同的担当,嵊州的山水也因此愈发容光焕发。通过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技术改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全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特色更加鲜明。
行走在嵊州经济开发区,只见一座座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花草绿地之中,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宽阔道路呈现在眼前,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绿色工业园区,正向世人展示着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项目,市环保部门都参与项目论证,把好环保政策的第一关口,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作为项目工艺设计要求写入了与业主签定的正式协议中,在项目选址上严格执行区域环评要求。
曾经,被污染后的新昌江留给人们的是灰色的记忆、不和谐的符号。但是,随着一项造福两岸百姓的“民心工程”——嵊新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新昌江出现了新的面貌。“新昌江里捕到了久违的大鱼!”前不久的这条消息,让很多人着实兴奋了一下——有大鱼就说明河水又变清了。2003年,总投资4.3亿元的嵊新污水处理厂开始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全长17公里的截流干管穿越嵊新两地,截流干管从新昌一直铺到我市的仙岩镇,近期污水处理规模为15万吨,远期达到30万吨。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全市以实施“811”工程为抓手,为了让减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市多次开展了减排大行动,集中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关停“十五小”企业56家。在曹娥江嵊州段环境整治中,已累计关停上游挖沙场上百个,处理各类违法企业200余家,已与46家年能耗在1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全部签订节能降耗责任状,对5家省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实行红牌管理、强制性停产检修等控制用电措施。
2010年度城市空气质量Ⅱ级及以上天数337天,占全年天数的93.1%,比2006年的87%(实现自动监测第一年)提升6.1个百分点。全市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南山水库等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合格率达10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5.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9分贝,全市城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我市做到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标准,以嵊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依据,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推进了新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