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良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
翻开《嵊县志》的群英谱,有一位二次革命的烈士,名叫张绍良,牺牲时年仅24岁,新婚18天。
这充分应证了辛亥革命风雷激荡,嵊州英雄辈出,可歌可泣……
一门心思想着反清
张绍良(1889-1913),一名佐,奶名阿惠,甘霖镇上路西村人。父亲名庭芝,务农。兄弟姐妹七人,绍良排行老三。
张绍良生于晚清,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辱,对内压迫,使绍良痛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因此荫生革命之志。小小年纪,一心想反清。15岁这年,他离家出走,前往绍兴进入徐锡麟、秋瑾创办的大通学堂学习。在徐、秋的革命思想熏陶下,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不久又加入徐、秋组织的光复军,与竺绍康、王金发结为好友。由此他一门心思想着怎样反清,所以虽然他年龄最小,但是学习最好,点子最多,被称为“小诸葛”。
两次流产的起义计划
1907年6月,秋瑾为了与浙皖起义相策应,委派竺绍康回嵊事先组织一次小规模起义。
竺绍康带着张绍良回到上路西村,在张绍良家里召集王金发、裘文高等17人开了一次计划起义的会议。因为在端午节这天裘文高、陈道位在廿八都劫粮很成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起义定为石璜白竹起义。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会议刚结束,徐锡麟在安徽殉难,接着秋瑾也在绍兴被捕杀害。张绍良悲痛欲绝,决心继承遗志,从事反清事业。
第一次起义计划就这样流产了,竺绍康、王金发等30多位嵊州人遭到清廷通缉。王金发隐匿到五百岗的深山草泽之中,竺绍康躲在张绍良家堂前的稻草窝里,生活了2个月。
九十月间,竺绍康又在张绍良家里召集王金发、裘文高等17人召开秘密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落实上次起义计划,消灭驻嵊州清兵统带刘庆林,给秋瑾报仇。可是又在会议之后不久,裘文高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展开了一场白竹抗清战,杀死了刘庆林。这样造成了第二次起义计划又流产。
远在国外的孙中山命令上海的陈其美必须派人去东南寻找秋瑾留下的革命火种。竺绍康、王金发被陈其美派来的杨霞卿找到去了上海,张绍良到了杭州。
三十多人参加光复杭州之役
张绍良因浙江陆军第二标征募,投身行伍,编入第一营后队三排,排长为傅孟,驻杭州望江门外海潮寺。因张绍良品学兼优,不久升为正目,又入弁目学堂。毕业后,编入二标马队。张绍良在士兵中积极宣传革命,士兵对他的印象很好。张绍良虽然不是排长,但是一个排三十多人都愿意听他的。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来,张绍良欣喜若狂,想着自己也能一起参加该多好啊!接着上海光复,杭州也要光复了,张绍良觉得自己也是光复军,怎么能够坐着不动呢?特别是他听说,攻打杭州的敢死队长是张伯岐,更是来劲了。
张绍良对排里的士兵们说,张伯岐是我在大通学堂的师哥,我们去找他,也一起参加敢死队。开始士兵们没有表态,张绍良着急地说,你们不想去,那我一个人去。
士兵们站起来说,谁说我们不想去?
于是,张绍良带着这三十多个士兵,夜里从营房里偷偷跑出来去找张伯岐。结果因为天黑,没有找到。他们就跟在别的队伍后面,一起参加战斗。这支三十多人不知名的小股部队,在战斗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四次回嵊招兵准备北伐
一年冬天,张绍良应傅孟之邀,去沪任沪军步兵第二团一营班长。时拟北伐,叫他随团长蒋介石去宁波募兵。张绍良提出,我一个人回嵊一定招募好兵来组建北伐军。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他连续四次回嵊,在大王庙、太平等地设点招募。如下路西村的张培生、张生清、张金发就是那个时候应征入伍的。
后来,由于南北议和达成,北伐暂时放一放。这时形势变化很快,张绍良所在的部队也多次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张绍良的职务却始终稳中有升,原因是他四次回嵊招兵,有贡献,加上他会办事,会带兵,所以张绍良从排长到营长,连升三级,并且进驻上海制造局,把守重点。
五个营讨袁起义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之后,“二次革命”开始。孙中山委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以驻沪制造局的步兵六十一团为主,组建了五个营的兵力为讨袁军。张绍良为六十一团的一营营长,他对袁世凯倒行逆施、图谋称帝的行为深恶痛绝,对参加讨袁军积极性很高,自告奋勇地提出一营、二营这两个营都由他来指挥。
这时候,张绍良在信中说,天下打不成,就不回来。父母只有让他大哥带着他的未婚妻到上海和他成亲。张绍良和新婚妻子过了一夜就要走。妻子拉住他说,你不要去打仗了,打仗要死人的。张绍良说,头可断,拥护共和之志不可夺!
反攻开始了,张绍良的营率先攻打袁世凯派驻上海的部队。可是令张绍良猝不及防的是讨袁军中的五个营,有两个营已经被袁世凯收买,另有一营被地方牢牢牵制住,不能越雷池一步。加上租界当局,又百般阻挠革命军的交通补给。因此,张绍良率部陷入孤军作战、弹尽粮绝的困境。在敌人海陆夹击、弹雨如注的情况下,张绍良怒目切齿,狂呼杀敌。虽杀伤颇多,但寡不敌众,最后壮烈牺牲于制造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