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绍康
竺绍康故居
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聪颖过人,22岁中秀才,父母视其为心头肉、掌上珍,你觉得他将来会从事何种工作?是游刃于政界的高官,还是辗转在商界的显贵?
如果我告诉你,在他年轻的生命里,一直高举反清大旗,奔走于中国的革命,你不必吃惊。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他仍高呼“杀贼”。
他就是竺绍康。
1877年,金庭镇灵鹅村,一声婴孩的啼哭划破长空,他叫竺绍康,故乡人亲切地称他为“牛大王”;1902年,生性慷慨豪爽的竺绍康组织了“平阳党”,志在“反清灭洋,复兴中华”;1907年,他加入同盟会,策划嵊西农民暴动的“白竹之战”,击毙清军统领刘庆林等数十人;1908年,参加上海“保路运动”,却因敌人诡计多端,未能成功。
读着一个个带血的故事,我们感慨异常:为何辛亥勇士的一生如此命运多舛,因为,时代赋予了他们太多的责任。事实的确如此。
竺绍康,一个以革命安身立命的人,连接起了两段历史。
那一年,树起反清大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悍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一时间,灾黎遍地,大批同胞被血腥杀戮。
对于竺绍康而言,虽然不在抗战一线,然而仇恨早已滋长。年轻英武的他“斥私财,制战具”,组织团练,抗击盗匪,保地方平安。功名止于秀才,24岁的他以“向仕途求功名”为耻,因而邀集大批志士,组织平阳党,招兵买马,并发给每个成员画有“瓶和羊”的执照,准备从事革命行动。
他尝试以四明山为基础,纠聚数百人,朝夕训练,准备大举。也许中国人心底都萌动着反清复国的种子,这一号召立刻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张伯岐便是平阳党的第一员大将,他曾手擒嵊县悍匪头目官朝文,但是巨大的经济开支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反清大业,同意他变卖良田充作经费。在此期间,他多次秘密领导农民暴动,抗捐抗税,杀官夺械,清兵不能禁控。声势在一次次行动中不断扩大,一度发展为万人组织。
反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见过尹氏姐妹花后,竺绍康一拍脑袋,“清朝有两样东西是最丢人的,就是女人的脚和男人的头。现在尹氏姐妹的脚已经反清了,可我们还留着长辫子。”说着拔出腰间插着的大刀,抓起自己的辫子一刀割下。
在竺绍康的带领下,张伯岐、竺朝鉴等平阳党人都用刀将自己的辫子割下。
那一战,打出中国人的尊严
30岁对于竺绍康来说可能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却的一段回忆。
请看,徐锡麟、秋瑾、张伯岐、王金发……这一长串名字,都是革命的遗产。
1907年的春天,竺绍康陪同秋瑾去金华、义乌、武义、天台等地联络会党,筹谋浙江武装起义。徐锡麟为统领,秋瑾任协领,竺绍康被推举为光复军“源”字号分统,赴杭州白云庵出席秋瑾主持的浙江各会党首领秘密会议,制订浙、皖同时举义方案。
农历六月初五,竺绍康在嵊城南门外“恒源兴”秘密集结部众。当天下午,得到徐锡麟发动的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秋瑾被捕、大通学堂被查封的消息后,竺绍康就昼夜奔赴各地,通知会党兄弟分散待命,并密谋劫狱,终因清兵防范严密,没有成功。
想当年,一寸信念一寸血;现如今,一次行动一粒金。事实可能因掩埋而沉淀,却永不会消亡。担当身前事,何惧身后评。活着,已是英雄。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竺绍康活了下来,11月,又潜回嵊州,策划嵊西农民暴动的“白竹之战”,抗击清兵,取得了胜利。
那一次,鞠躬而尽瘁
在这条抗清的道路上,他失败了多少次,已记不清。人们对他的印象,则从击破盗匪巢穴的英雄,更新为反清勇士。
1908年春,竺绍康率浦可长、张伯岐、竺朝鉴等秘密回嵊筹措起义军费。次年,浙江要求“废除与英帝所订的沪、杭、甬铁路借款条约”,群众运动深入开展,竺绍康又潜回上海参加“保路运动”,受命组织“保路拒款决死党”,在沪、杭、甬等地联合绅民,开展拒款保路运动。两次密谋行刺勾结清廷、英帝,出卖路权的罪魁盛宣怀。但均因盛宣怀护卫严密,诡计多端,未能成功。
1910年,竺绍康响应孙中山、黄兴等策划的江、浙、皖、赣、闽五省武装大起义,联络各地会党,运送武器,协同筹款。次年,竺绍康等革命党人在嵊州三界清风岭劫囚车,救出张伯岐。
后,竺绍康为反清奔走呼号,历尽艰险,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年仅32岁。在病中,他仍大呼“杀贼”,临终时嘱咐战友:“革命未竟,尚祈奋斗!”
于右任在为竺绍康作传时,称“武昌首义,两浙响应;光复诸健儿,大半出公麾下……从文人而为实业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
如今,我们称他为反清勇士,这个“被”改变的英雄,也许本会过着大少爷的富有生活,却在时代的弄潮里,走出了人生的传奇。敢于承诺,执于坚持,勇于突破,在平凡的人生角色中唱出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