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月15日、16日
地点:嵊州市里南乡淡竹园村
沿着弯曲狭小的山路,拐过离淡竹园村最近的一个90度弯后,“刷刷刷”的织布机声就涌入记者的耳朵,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在四面环山的小村上空回荡。
淡竹园村地处嵊州市西南面,临近嵊州、东阳、磐安三地交界处,全村70多户200多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家庭工业作坊开始改变这里村民的生活状态,原本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发展纺织加工的工业方式所替代。历经10多年的发展,纺织加工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每年超过百万元的收入,让这里的村民成功跨入先富起来的农民行列。
山村纺织产业履历
淡竹园的纺织加工业是从1993年开始发展的。1993年4月,村民俞保平、俞元海等5户人家购入该村首批10台纺织机,在村原茶叶制作厂里办起家庭作坊。他们从25公里外的甘霖镇纺织老板那里运来丝,加工成布后再运还给纺织老板,从中赚取加工费。
穷山村里响起了机器声,这让村民感到很好奇,一些年轻人来到这里学织布。
但真正打破小山村宁静的,是织布带来的效益。“每台织布机每年能赚8000多元,而当时村里一户人家采一年茶叶的收入也就5000多元。”较早开办纺织加工作坊的村民对记者说。
后来,村民纷纷效仿,各自购买纺织机,从事纺织加工生产。
村民俞保乐就是当年仿效进行纺织加工的村民之一。1995年,他筹资购买了两台第一代纺织机。如今,他家的纺织机已经进行了一次更新换代,机器数量也达到了7台,每年的加工收入可达7万多元。
在淡竹园村,像俞保乐这样的规模并不算大。很多村民的织布机都超过了4台,而超过10台的织机户也有4户。记者看到,该村能被利用的土地和空房都被利用起来,原来的村大会堂变成个私集聚园,一些往日的猪圈也被改造成加工厂,安放了纺织机。
在纺织加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加工业的延伸产业——纺织接头业以及运输业也在村里兴起。村民俞伟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全村百余台机器再加上邻村的机器,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续接轴丝,让他每天都很忙碌。
目前,淡竹园村的纺织机总数已有100多台,全村超过半数的人家都开起了纺织加工作坊,按每台年收入1万元的标准计算,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百万元。
摊贩喜欢来这里
纺织加工让山村生活随之改变。山村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后,出手变得大方起来。在该村采访期间,记者发现,10多元钱一斤的冬枣成了村民们招待客人的常用水果,而餐桌上菜肴的丰盛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城市的家庭。
在采访时,记者正好碰上了在山村从事菜蔬瓜果贩销的沈师傅,他的车辆一到淡竹园,就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沈师傅告诉记者,虽然淡竹园地处偏远山区,但却是他每次贩销的必到之地,因为这里的村民购买力强,无论是肉贩、水产商贩还是果蔬商贩都喜欢到这里来。
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村容村貌也在变化。家庭作坊很少请工人,大多数人家都是夫妻搭档。因而,往日山村里此起彼伏的麻将声销声匿迹了。
的确,山村的夜晚很安静,除了织布机“唱”着夜曲。“除了春节期间停工休息几天,大多数日子,纺织机都是连轴转,夫妻轮班,人停机器不停。”俞保乐对记者说,多生产一米布就多一分钱,看得见的真金白银赶走了村民对麻将的爱好。
由于在家里就业,普遍困扰山区乡村的“留守”问题在淡竹园村几无踪影,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青壮年很少有外出打工的,夫妻搭档的工作方式和劳动致富的美好愿景,也让村里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
今年开始,小轿车也进入了山村人家,被工业化改变的小山村,正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