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年,他修筑了5公里的通往西白山顶的“旅游线路”
从长乐镇小昆村通往西白山顶,有一条长达5公里的“旅游线路”可供游客行走。这条路是小昆村民、今年84岁的马金祥老人花3年时间修成的。
老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义务修路工,为村里默默修路40多年了。
义务修路40多年 村里的路都是老人修的
一到小昆村,该村马书记就指着山上一条条平整的小路跟记者说,“40多年来,马大伯一直坚持上山修路,风雨无阻,村里人脚下走的路都是老人修的,村民十分感激他。”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记者来到老人家里。老人正在打水,手脚利索,虽然84岁高龄了,但身体依然硬朗。招呼我们坐下后,老人拿出干活时驴友们给他拍下的一叠照片。照片的背景不一,但所有照片上,老人不是手把锄头,就是弯腰在填坑。老人指着照片上的一条条山间小路说,这些路都是他修的,路修好了,村民挑着肥料、作物和粮食上下山就方便多了。
确实,小昆人祖祖辈辈都种植萝卜、茶叶和香榧等经济作物,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很不方便,上世纪70年代只有一条山间小道通向长乐镇,每当大雨过后,路面就会被流水冲毁。看到这种情况,马金祥马上带着工具去修路。80年代,村里开始修建泥路,马金祥第一个报名参加。老人是解放后村里的第一任村支书,他深深明白“若要富,先修路”的道理。从此以后,老人一有空,就一个人扛上工具沿路修修补补。时间一长,修路就成了马金祥的第二职业。村民经常会看到他一个人扛着锄头去修路,尤其是遇到刮风下雨天,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更是时常能见到老人修路的身影。这样一修就是20多年。
后来,村村通公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小昆一直通到了长乐镇,老人再也不用去路上修修补补了。于是,老人又将修路的目标转向了山间小路——村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茶叶、香榧等经济作物,每天村民都会挑着重担上山下山,由于路况不好,一不留神就会摔个鼻青脸肿。
在旁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老人为修路,双手受过好几次伤,畚箕挑破好几双,锄头、镰刀都用坏了好几把。现在路修好了,村民每天上山下山,那可是方便了很多。
最欣慰的是,修成了通往西白山顶的特别旅游线
40多年的义务修路历史,老人最欣慰的是修成了通往西白山顶的那条特别旅游线。“3年前,我看到有些游客来爬西白山,但是原来的山路实在太小了,两边长满了杂草,很难行走,要让更多的人走上西白山,这条上山的路很关键。”于是,在81岁那年,老人开始每天上山修路,有时候天黑了才回家。村民看到马金祥这么大年纪了,怕他万一有个闪失,劝他不要再去修路了,但老人咬牙坚持了下来,还自己掏钱买来一些除草剂除草;碰到难走的路,就从山边搬些石头把路一点一点垫起来。
经过3年时间,这条长达5公里的山间小路,在老人的修整下,已经可以通行了。看到一队队游客从这里上山下山,老人感到十分欣慰。
采访最后,老人表示,只要走得动,他还将继续上山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