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的一天,记者与街道干部一起,来到位于剡湖街道大湾村的剡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飘在空中的红薯干片香味。
车间的一角,堆放着许多刚收来的红薯。车间里,八九个50来岁的农村大妈正在劳动着。她们身旁都放着一桶已经蒸制好的红薯泥,拿起刮板把红薯泥刮到一个模具上,刮平,然后用手一揭,一张薄薄的薯片就揭了下来。再经过切、晒、烘、炒等多道工序,清脆可口的薯干片就呈现在眼前了。
公司负责人张小永以前在外地干过汽车修理,前几年,有一位食品行业的朋友推荐他开办食品加工企业。张小永回到老家大湾村,看到山地上种着红薯,就下定决心办个红薯加工厂。这个33岁的农家子弟说干就干,筹资100多万元,开办了剡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薯干片最关键的是薄、松、脆。张小永说:“我们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工艺,除了添加少量糖,其他什么都不加,保证了产品的原汁原味。”有了质量保证,产品当然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目前销售已不成问题。这几天每天都要把1000公斤产品送到杭州和宁波的食品市场去。”张小永笑着说。
“现在的问题是产量太低。”为提高产量,张小永自己动手改装专用工具和设备。目前,刮片模具、烘干设备等都是他自己改装的,接下来还将改装洗刷红薯用的洗刷机。“用专业机械不但可以减少劳动力,提高产量,还能保证产品外形和口感的一致性。”
张小永的加工厂每年要收购50多万斤红薯。同行的街道农办主任李大仁向记者介绍:“在张小永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今年种红薯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粗略估计,红薯产量增加了一倍。”
大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军尧也在一旁说:“以前有外地人来收红薯,最低时收购价只有每公斤0.5元左右。大家没什么积极性。现在张小永来收,9月份时每公斤1.6元,到现在也不低于0.8元。村民种红薯的积极性当然提高了,收入也多起来了。”
“虽然村民种植红薯多了,但我还得有自己的基地。明年准备向村里租几亩地,搞一个红薯基地,以解决原料问题。”张小永信心十足地说,“我要让红薯干的香味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