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各地矛盾纠纷增多,信访压力突出,江苏宜兴市却做到了矛盾“零激化”,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尴尬无处不在,南京建邺区以党建切入强化社区管理,成功打造了群众认可的宜居社区;非公组织党建难,发挥作用更难,但在安徽芜湖县,基层党组织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展现了独特的活力……
社会变革中的新矛盾与新需求,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三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创造,让人感慨良多,更深受启发。
宜兴创造:大调解机制“很管用”
在宜兴市民心目中,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是个很重要部门。
宜兴朝阳新村5位住户1976年住进政府的公房,如今房屋多处破旧,要求政府翻修。20分钟后,市物业管理办、街道负责人到场,对维修事宜作出承诺,并且第二天就启动工程。
市民蒋女士在女儿遗产的分割问题上与女婿刘先生打了三年官司,七次庭审未果。中心受理后,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诉求进行充分分析,从亲情的角度,合情、合理、合法地对两人进行了细致的调解,16天后两人握手言和。
“这里很管用,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抱怨而来、满意而归的宜兴市民这样评价。
在宜兴,社会矛盾的处理是一项真正的系统工程。成立于2008年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它一头承接群众各种各样的纠纷与矛盾,另一头连接着全市职能部门。老百姓有什么诉求,只要找到这里,中心或者直接调处,或者分流调处,矛盾与问题就进入责任部门办理的“流水线”,不需要群众再跑部门。同时“谁接访、谁负责调处和督办”的“一竿子到底”调处机制和监督机制也马上启动,决不纵容推诿拖延。
这一“大调解”模式的更成熟处,是它的专业化。中心成立了劳动争议、土地拆迁、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7个专门协调小组,13名专职协调员和21名兼职协调员以“三个百分百”(矛盾纠纷百分百受理、百分百处理、群众对调处工作百分百满意)为目标,全力以赴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制度化与专业化,使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宜兴市连续四年社会矛盾纠纷实现“零增长”,以优异的表现,诠释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命题。
建邺经验:公共服务链造就宜居社区
建邺区举隆街道月安社区的王燕生老人是侨眷,一年中有半年住在美国,但是他和老伴都觉得,月安社区的家更温暖。“这里有人嘘寒问暖、检查身体,下雨下雪了,还有志愿者主动给我们买菜!”
住在月安社区的人,都是从心底里喜欢自己的这个“家”。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但凡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马上就会有服务人员前来处理。“昨日,歌月居杨老先生反映窨井盖松脱、导致晚间噪音扰民的问题,立即与物业协调,现场勘查、商议解决方案,今日全面维修;80多岁的毕秀华老人走路时踩空楼梯,跌倒后起不来,知道后立即将老人送到医院……”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孙秀英的记事本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居民们热爱这个“家”的理由。
2009年开始启动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建邺区的每一个社区都“经营”成了让市民舒适安居的月安社区。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社区没人管、没钱管问题。建邺区在每一个社区都成立了党组织,并从区机关和街道选派30名区管干部和50名后备干部,全职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保证社区“有人管事”;每年为社区新增8-20万元管理服务经费,保证社区“有钱办事”。在运作机制上,社区还建立了“三会一站”制度,将行政管理与居民自主管理结合起来:社区的大小事情,由党组织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物管公司、业委会和辖区单位等,协调各方意见,提出解决方案,之后再通过居民委员会讨论确定,交由社区服务站办理。
一条完整的循环型、可持续的社区服务链就这样形成。路灯不亮、路面不平、下水道不通等一批长期困扰社区老百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这场改革还构建了社区人的归属感,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芜湖探索:党建也是生产力
芜湖县内非公有制企业小而散,党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是,近年来在党建领域的深耕,使党员队伍发挥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增强非公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芜湖县共有百名隐性党员迁转了组织关系,并通过这些党员组织关系的迁转,组建了10余个党支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增强党的工作合力,基本实现了“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华星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建设党小组网络,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是华星集团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集团的26个生产车间,都有一个党小组网络,承担起宣传年度工作目标、分解落实生产指标等各方面的任务,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一方面把每一名职工的力量凝聚起来,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华星集团党总支书记缪增海说,华星集团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企业党建深入开展的同时,芜湖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按照“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的要求,把机关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农村和企业党组织的发展资源,共同促进了党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