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12月11日电(记者张旭东、苏万明)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号”11日圆满完成第22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科学家说,他们在这次科考中新发现了16处海底热液区。
第22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这16处海底热液区南大西洋5处、东太平洋11处。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世界上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第22航次第三、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耀民介绍,科考人员在第三、四航段发现了两处海底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海底热液区面积相对较大,科考队员还在此抓取了一块含铜量很高的硫化物。
据介绍,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起来。
科考人员介绍,在“烟囱”周围,生活着许多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我们在南大西洋捕获了疑似新物种的深海鱼和大量盲虾等热液生物,这对热液区生态学研究意义重大。”第22航次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邵宗泽告诉新华社记者。
“大洋一号”第22航次大洋科考于去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共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32家单位、218人参加了此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