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界镇,一个是建筑老板转行办猪场,一个是养猪大户打造变废为宝的循环链
在三界镇,一个是建筑老板转行办猪场,一个是养猪大户打造变废为宝的循环链。都是养猪的,环保成了共同主题。
建筑老板办猪场
行行出状元。三界镇建筑老板钱少华原先一直在上海等地创业,去年上半年,对建筑行业已心生厌倦的他,返乡在三界镇茶园头村投资200多万元,办起一座占地近8亩的生态化养猪场,现在已经成为三界镇小有名气的养猪大户。
走进钱少华的养猪场内,偌大的猪场内十分干净,而且闻不到一丝臭味。记者发现,在总共7排猪舍内,地面都被精心设置成几道斜坡,猪的粪便顺着斜坡,很快流入埋在地下的排污管道内,再通过排污管道导入正在建设的沼气池内。钱少华说,自己是建筑行业出身的,造猪舍和沼气池当然不在话下,“此举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
从事了20多年的建筑行业,为什么会想到返乡办猪场?钱少华告诉记者,畜牧养殖业是国家支持的行业,而且猪肉也是大众食品,养猪其实也很有前途。事实也证明,钱少华转行的方向是对的。猪场今年第一批肉猪刚出栏时,恰好赶上了猪肉价格上涨,获得了不错的收益。除外,猪场今年还获得了国家7000多元能繁母猪补贴。
在钱少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常见猪病诊治图谱》,这可是钱少华的“至宝”,平时碰到猪病方面的问题,他总能在图谱中找到解决办法。钱少华说,隔行如隔山,刚开始以为养猪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在去年11月,钱少华从金华高价引进40多头杜洛克种猪,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半个月后死了好多只,让他心疼不已。为了提高饲养技术,除了购买书籍给自己充电,钱少华还多次向周边养猪专业户上门讨教技术。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摸索,钱少华已经从当初的“门外汉”变成了现在的“土专家”,给猪打预防针、小猪接生、调配饲料等技术活,基本能一手包揽。钱少华说,目前养猪场存栏量已经达到600多头,其中能繁母猪60多头,再过半年多时间,新一批肉猪又可以出栏了,养猪场也将随着走上正轨,形成规模。
养猪大户“变废为宝”
说起养猪场,给人的记忆总是脏。然而,走进三界镇清水塘村养猪大户张国忠的养猪场,一栋栋猪舍的周边十分整洁,不远处的清水池塘中游鱼可数,如果不是刻意去深呼吸,很难闻到空气中有异味。
“我们猪场有2500多头存栏猪,一天的排污物确实很多,这几年来我们变废为宝,形成了这样一条循环链:将猪粪制成沼气,用沼气烧饭、照明,沼水养鱼,沼液肥田,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我们更注重环保效应。”张国忠的话让我们感触很深。
确实,臭气熏天的猪粪便,一直是养猪户最头痛的事。以前,张国忠的养猪场每月产生30多吨猪粪便,似小山头堆在路边,一旦遇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天热时臭气冲天,不仅污染了环境,周边的村民意见也很大。为了实现既增收又环保的目标,2009年,张国忠在市能源办的帮助和指导下,建起了一个总面积为600立方米的猪粪便沼气池,将猪的排泄物集中到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不仅解决了场内所有的照明、做饭、烧水的能源,而且经处理后的沼水排入鱼塘养鱼,供鱼吸食沼水里的营养物质,鱼也长得很快。
为了节省喂养成本,张国忠向其他农户租用了大量的山地和水田,种植青菜、萝卜、番薯、玉米、稻谷等,沼液用于70多亩水稻里进行肥田,每年的稻苗长势特别好。村里的许多村民看后也纷纷要求张国忠把沼液输入自家的农田,至今已有上千亩水田用上了沼液,效果比使用化肥好很多,这样既节省了种田成本,又可使粮食增产,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为了将猪粪便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张国忠还将每天产生的猪粪便通过发酵,卖给邻近的水果种植大户。一位正在张国忠养猪场采购猪粪的上虞章镇猕猴桃种植大户说,果树用猪粪等农家肥,结出来的果子水分多、肉质厚、甜度高、口感好,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这么好的肥料确实是“农家宝”。
“这几年随着绿色食品的不断涌现,许多种植大户非常重视农家肥的使用,前来订购猪粪的农民络绎不绝,还供不应求呢!以前无人问津的猪粪便,还每年为我增加了一笔收入。”张国忠说起农家肥的好处很是兴奋。
“下一步,我们将在扩大养猪规模的同时,把沼气管道铺设到其他农户家里,让他们也享用沼气烧饭、照明。而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污染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是张国忠对未来发展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