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泽镇戴健强艺术工作室里, 一幅已经做了两年的“黄杨百宝镶嵌”作品《百子迎春》,展现给我们的依然只是一个雏形。据介绍,这件作品是应上海一位收藏家之邀而作的,“完成还得10个月左右的时间”。
戴健强告诉记者,雕刻镶嵌技术在中国古代曾非常流行,清朝末期衰落,此后就失传了。大约在10年前,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尝试着恢复这门技术。但目前,包括他的徒弟和徒孙,全国从事“百宝镶嵌”的不超过10人。
对这门艺术,戴健强依然信心十足,因为成绩已经得到认可,他被列入了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历时三四年,零部件上千个,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精品总是要精雕细琢的,但是戴健强的作品动辄就要三四年,这还是让我们吃惊。他告诉记者,因为这门艺术包含了太多的程序和技术,三四年的时间再正常不过了。
就如作品《百子迎春》,虽还没有最后完工,但作品内容也可以看出个大概:100个孩童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房子、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色彩各异。
“黄杨百宝镶嵌总体上属于玉石合雕范畴,但与一般雕刻最大的区别便是镶嵌技术,各个部件先雕刻好,然后按照设计图纸镶嵌到底板上。”戴健强说。让人惊叹的是,《百子迎春》镶嵌的小部件居然有1000多个,最小的部件只有指甲那么大。
戴健强的黄杨百宝镶嵌作品底板用的是红酸枝,镶嵌物所用的都是珍贵的材质,就这幅《百子迎春》而言,长165厘米、宽88厘米,用了象牙、青田石、仿鸡血石、黄花梨等10多种珍贵材质,成本要20多万元。
从失传到复活,“百宝镶嵌”身价大涨
本是一名木匠的戴健强,1982年进入浙江省第一届浮雕设计班学习,雕刻技艺大有长进,在业内名气日增。1997年,他受上海几位收藏家的邀请,专门去为他们修补古董。
戴健强介绍说,这些收藏家的古董都是一些清朝中期的百宝镶嵌作品。在修补过程中,戴健强产生了一个设想,“要让失传的镶嵌技术复活。”不过一开始,他自己也没多大信心,“镶嵌作品包含了太多的技术活,仅雕刻就有木雕、石雕、牙雕和骨雕,除此,还要有扎实的书法和中国画基础,而最重要的是能够设计图纸。”戴健强说仅有的信心是,这些技术他都学过,其中不少门类,自己觉得“造诣还不错”。
戴健强的前几件作品比较简单,镶嵌物主要是黄杨木,后来他的作品不断创新,镶嵌物不仅有黄杨木,还有青田石、象牙、紫檀等,最后他把这门技艺取名“黄杨百宝镶嵌”。
慢慢地,戴健强在上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一些名人成了他的客户,一件作品还入选了上海世博会。“现在在浦东说起戴师傅,业内没有不知道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与此相对应的是,作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10年前有一个小件作品卖价3万元,现在市场价已涨了5倍。”为了有更大的升值空间,不少买家向戴健强订购时就商定,作品实行买断,让其成为孤品,《百子迎春》就属于此例。一些买家为表示诚意,同时出钱购买设计图纸。
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想收徒传承,但人才难找
虽说自己的名气在圈内越来越大,但他也面临着一个难题:有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找上门来,但自己精力有限,总是不能全部满足他们,“搞这个艺术的,全国不足10人,难啊。”
戴健强想收徒传承,但这事也不容易。在上海期间,他曾带过10多个徒弟,最后有3人开了工作室,即使这3人,也不能说真正出师了,还经常会碰到难题而向他请教,甚至赶到黄泽面询。
2006年,戴健强回到老家黄泽后,也是敞开收徒。但遗憾的是,由于这门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想学的人倒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出师的。
在戴健强看来,学习黄杨百宝镶嵌技术需要天赋,有的人字写得好,但雕刻技术不行;有的人会雕刻,但不会设计图纸,做出来的作品很死板;还有的则缺少毅力和恒心。
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后,戴健强说, “我现在一个重要工作是在物色人才,只要有人学,我就倾囊相授,一定要把这门失传的技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