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湖街道(5个):
序号
|
1992年老区村
(自然村)名
|
户 数
(户)
|
人 口
(人)
|
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
现隶属行政村
|
1
|
南山塘
|
211
|
504
|
1.29
|
罗南村
|
2
|
长地
|
133
|
332
|
0.96
|
3
|
沙园
|
481
|
1248
|
1.90
|
沙园村
|
4
|
风火岗
|
159
|
469
|
1.32
|
禹溪村
|
5
|
竹山
|
292
|
782
|
1.49
|
竹前村
|
经济开发区(11个):
序号
|
1992年老区村
(自然村)名
|
户 数
(户)
|
人 口
(人)
|
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
现隶属行政村
|
1
|
周家坂
|
294
|
877
|
2.30
|
周家坂村
|
2
|
花田
|
423
|
1252
|
1.00
|
花田村
|
3
|
下洋棚
|
156
|
474
|
0.70
|
4
|
新立
|
105
|
296
|
0.60
|
5
|
宅树下
|
96
|
295
|
0.30
|
五合村
|
6
|
胡公庙
|
139
|
391
|
0.55
|
7
|
大菱塘
|
196
|
530
|
1.00
|
8
|
王明堂
|
483
|
1346
|
6.50
|
王明堂村
|
9
|
全化
|
335
|
975
|
0.40
|
东郭村
|
10
|
东郭
|
605
|
1629
|
0.58
|
11
|
曹家洋
|
518
|
1368
|
1.00
|
曹家洋村
|
三、党和政府关心革命老区建设
嵊州革命老区地处山区、半山区,交通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经济未及开发,人民生活较为贫苦。嵊州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老区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给予重点关心和扶持,采取“解放当前急需与长期建设结合”方针,帮助老区改善交通,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
1950年9月,屠家埠村农民吴杏花(女)代表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52年冬,县委、县政府组织慰问团赴革命老区各乡、村进行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听取老区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1957年1月,县人委召开为期3天的革命老区代表座谈会,39名老区人民代表参加了会议。同年春节期间,县委、县人委组织革命老区慰问团,随带医疗队、电影放映队、宣传队,分两路慰问革命老区人民,走访慰问12个乡80个村;放映电影11场,宣传演出10场次,观众达1.1万人次;医疗治病629人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一些实际困难,重点救济377户。随后,组织商业、供销部门加强对革命老区农副产品的采购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金融部门发放低息贷款,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组织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至1978年,政府共拨补助款88万元,新建公路13条160公里;投资83万元,建造清风大桥,改善交通条件,革命老区达到乡乡通汽车。1979年至1985年,共拨款30万元,扶助老区乡村架设输电线,建设小电站,兴修水利,改善排灌,开发和建设茶叶、竹笋等专业生产基地,购置先进农具,兴办乡村工业,发展商品经济。
1986年8月,县委召开东坑、小柏、和平、卮山、下王、四明、三塘、灵山、明溪、浦口、里东区等11个区、乡、镇长会议,讨论落实老区建设项目。会后,民政部门组织调查组对东坑、卮山乡作了调查。全年下拨资金6万元,扶持建造机耕路、发展农业生产基地等。1987年,省民政厅、财政厅拨老区发展资金5万元,扶持建造自来水、发展农业生产等。1988年,县下拨有偿无息老区建设资金3万元,扶持发展生产基地。1990年第二季度开始,县救灾扶贫基金会为老区各村订阅一份《浙江科技报》,由邮电部门负责投送到村。10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扶持山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1991年9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八五”期间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扶持贫困乡(镇)发展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八五”期间扶贫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使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1992年8月,县委、县政府分三个层次召开书记、乡(镇)长会议,专题研究“经济上去,社会稳定,人口下来”的措施。是年,下拨1万元改善卮山乡前冈村办学条件,补助木杓田湾村资金3000元,放贷下王镇上店村为期2年的发展集体生产资金1.2万元。1993年下拨3万元,扶持老区乡(镇)搞开发农业项目。1994年,下拨扶持资金5000元,帮助部分老区村改造茶园、购买变压器。经多年扶持,至1995年,嵊州革命老区人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区乡(镇)基本情况如下:
乡(镇)
名称
|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村委会
(个)
|
户数
(户)
|
人口
(万人)
|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
年人均收入(元)
|
工业
|
农业
|
浦口镇
|
68.65
|
35
|
10114
|
3.19
|
3.56
|
0.501
|
1712
|
北漳镇
|
89.13
|
45
|
6641
|
2.03
|
1.209
|
0.177
|
1103
|
仙岩镇
|
65.83
|
40
|
5224
|
1.81
|
3.60
|
0.34
|
2466
|
三塘乡
|
18.68
|
16
|
3038
|
0.96
|
0.565
|
0.139
|
1750
|
黄泽镇
|
95.76
|
54
|
14460
|
4.43
|
6.958
|
0.463
|
1560
|
下王镇
|
89.5
|
42
|
4904
|
1.57
|
0.923
|
0.215
|
1220
|
2001年2月,根据“山区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山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难点,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山区的事不仅是山区人民的事,而且也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责任”的发展理念、“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重点发展茶叶、香榧、长毛兔、花木四大产业的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山区乡镇开展“三比”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促进了革命老区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山区特色经济现场会,成立山区办,落实“一大产业一名领导、一个政策配套”的责任制,明确3年财政扶持3000万元的奖励政策,开展“比实绩、比干劲、比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比”结对竞赛,“重基础、创特色、抓名优、富百姓”成为老区乡(镇)村工作的主旋律。9月,召开全市农民知识化和异地脱贫工作现场会,提出了全市农业知识培训和异地脱贫3年工作目标,各乡(镇)“制订一个规划、落实一个政策、搞好一个试点”,全面推进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和高山移民下山工作。从此,全市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奔向繁荣富裕的小康大道。
(本文整理者:现任职于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