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剡录》校正十五题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向银 2013年03月20日16:17:19 

  为剡令点作兄

  【原文】陈,徐陵,剡令。(卷一《古令长》)

  【校正】据《陈书》卷二六《徐陵传》:“字孝穆,东海郯人。……大通二年,(晋安)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上虞令。”徐陵后入朝为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郎、尚书仆射,为一代文宗,从没有任剡令的记载。曾为剡令的是他三弟徐孝克。据《徐陵传》附《徐孝克传》:“天嘉中除郯令,非其所好”。郯令实为剡令之误。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十载:“徐孝克,天嘉中征为剡令,累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谢诗旧园非始宁

  【原文】又东北曰车骑山,谢玄之居也。……旧经引谢灵运经此,有诗云:“曩基即先筑,故池不更穿。果木有旧行,壤石无远延。”按此诗,康乐《还旧园作赠颜延年》,自注:“即始宁园也。”(卷二《山水志》)

  【校正】据《昭明文选》,此诗的题目为《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颜即颜延之(384—456),字延年,时任中书侍郎;范即范泰(355—428),曾任中书侍郎,时任侍中。两人是谢灵运政治盟友和文学至交。南朝宋元嘉三年(426),谢灵运归隐始宁墅已3年,刘文帝召他为秘书监,他辞而不出,后经颜、范来信相劝,遂去京。他已离开乌衣巷故居4年了,回来一看,竟一切如故,遂作此诗赠与颜、范。颜则以《和谢监灵运》相酬。和《剡录》一样,许多诗家都把“旧园”注为始宁园,这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谢灵运离京都出为永嘉太守时,曾回始宁墅省视,并作《过始宁墅》诗,诗中“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称始宁墅为“旧山”,故以为这首诗中的“旧园”也是指始宁墅了。但此一时彼一时,谢灵运回始宁墅后大兴修筑,另建新楼,广开产业,使他祖父谢玄留下的始宁墅面貌焕然一新。他还把由朝廷掌管的户籍白籍,迁入会稽为黄籍,并自称越客,准备终老不出,从此后,始宁墅成了他的新家,京都先祖留下的家园便变成“旧园”了。说谢灵运在此诗下自注“即始宁园也”,查无实据,或亦后人杜撰。

  武义之水不入剡

  【原文】剡以溪有声,清川北注,下与江接。……其源有四:一自天台山北流,会于新昌,入于溪;一自婺之武义西南,流经东阳,复东流,与北流之水会于南门,入于溪;其一导鄞之奉化,由沙溪西南转北,至杜潭入于溪;一自台之宁海,历三坑,西绕为三十六渡,与杜潭会,出浦口,入于溪。(卷二《山水志》)

  【校正】这段说的是剡溪上游的4条支流:长乐江、长潭江、新昌江、黄泽江。高氏所注,只有新昌江说得正确,余皆有误。长潭江即“与北流之水会于南门”中的“北流之水”,未加详注,然宋时与长乐江“会于南门”,今已会于东桥,可证其会合口下移之变迁。“婺”即今金华市,武义县在其西南,与东阳县相距一二百里。武义之水流入兰溪江,与曹娥江相背而流,不是同一个水系,说长乐江“自婺之武义”来,显然看错了地形。长乐江发源于大盘山,为东阳县和天台县界山,流经东阳县东,经白峰岭流入嵊县,名西溪,又名长乐江,在县城南与长潭江会合后北流,名剡溪,出三界则名上虞江、曹娥江。黄泽江发源于天台山、四明山,是剡溪最小的一条支流,高氏却把源自天台山的黄泽江两条支流,当作剡溪的两条支流,漏记源自四明山的上东江,还说导自奉化、宁海,而此二县之水皆东流入海,与剡溪之水相背而流。

  不意抄错谢玄子

  【原文】谢玄,字幼度,……居嶀山东北太康湖,江曲起楼,楼侧桐梓森耸,人号桐亭,卒葬始宁。有文集十卷。三子:曜、宏、微,皆历显位。(卷三《乡贤传》)

  【校正】据《晋书》卷七九《谢玄传》曰:“子瑍,嗣秘书郎,早卒。子,灵运。”谢玄生瑍,仅此一子。《谢玄传》又曰:“亡叔臣安,亡兄臣靖,数月之间相系殂背;下逮稚子,寻复夭昏。”亡叔即太傅谢安,卒于太元十年(385)八月二十二日。稚子即谢瑍,钟嵘《诗品》曰瑍生灵运,“旬日而亡”,时在谢安薨后不久,卒于同年。《宋书·谢灵运传》曰:“父祖并葬始宁”。说玄有“曜、宏、微”三子,是高似孙看错了《晋书》。《晋书·谢玄传》后面紧接着的是《谢万传》,高似孙没有看清楚,把《谢万传》的末句:“恩三子:曜、弘、微,皆历显位”抄来作为谢玄子了,故而闹出了笑话。谢万子韶。韶子恩,为武昌太守。恩三子,曜、宏、微,实为谢万玄孙。

  永嘉临海谁太守

  【原文】谢灵运,陈郡阳夏人,……文章之盛,独绝当时。袭封康乐,迁秘书丞,出为临海太守。及经山阴防御。”(卷三《乡贤传》)

  【校正】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不是临海太守。据《宋书·谢灵运传》,晋末,谢灵运为太尉刘裕参军,“入为秘书丞”。刘裕灭晋立宋,谢灵运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景平元年(423),“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据查“迁秘书丞,出为临海太守”,这句是从《嘉泰会稽志》中抄来的,偏偏抄了这么错误的一句。“及经山阴防御”一句与全文格格不入,令人费解。查本传,元嘉八年(431),会稽太守孟觊疏谢灵运谋反,谢诣京申辩,作《自理表》呈刘文帝,文中有“及经山阴,防卫彰赫,……”或从此摘来,后恐手稿破损,遂留此残句。《剡录·乡贤传》记人物,略觉草率,此可谓一例。

  戴居桃源坊误乡

  【原文】戴安道宅,在剡桃源乡,……乡有戴村,村多戴姓者。(卷四《古奇迹》)

  【校正】据《剡录·县纪年》,县城设24坊,乡下设27乡。戴安道宅在城北桃源坊,因桃源观而得名。《剡录》卷八《物外记·道馆》载:“桃源观,唐为太清宫,在剡门之北。”高似孙自注:“武德八年置,号太清,后废,乾祐四年置,曰桃源观。人言太清宫屋址延袤在北门外,今门外田畴犹曰宫前坂。”戴安道即东晋著名音乐家、雕塑家、画家、文学家戴逵,从安徽宿县来剡县隐居,郗超出百万资为其建宅剡山,唐时其旧址建招隐寺,即今星子峰南剡湖街道戴望村村委会所在地。明县人周汝登《戴安道宅》诗:“星子峰前草满坡,醉馀乘兴复经过。”即指此。其子戴颙卒葬山麓,墓在今北直街嵊州中学初中部西北角,上世纪大炼钢铁时毁。“乡有戴村”应为坊有戴村。戴逵六世孙仲圭迁居鄞县戴家埠后,戴氏散居他地,剡山无戴氏,直至宋朝三十四世孙惠生从天台县孟岸迁归定居,故名戴村。后惠生曾孙德方(1152—1208)迁分水县(今桐庐北),至十一世孙显捷(1324—1374)迁分水二十八都森口渡,戴村又无戴氏。后惠生十七世孙绍全(1506—1569)从分水迁诸暨五十七都黄沙桥,其后裔常回嵊寻祖,至清康熙乾隆间,有国宾(1691—1759)、国魁(1699—1766)迁回嵊县,择地剡源乡里大坑定居。

  桃源乡在今甘霖镇及附近村落,当地村民从无听说有戴逵故居,也找不到文字记载。其实《剡录》自己已详细说明戴逵故居在城北桃源坊,只不过将“坊”误写作“乡”罢了。但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误导了一些研究戴逵父子的文章,称其居在“嵊县桃源乡”,甚至还注明“今甘霖镇”。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