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童年时代的游戏和玩具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邢焯时 2013年12月05日16:48:50 

 

  踏高跷

  我们家乡所谓的踏高跷,与全国很多地方的形式有所不同。其目的也不尽相同。踏高跷不是为了表演节目、扮演某个角色,而完全是小孩子的一种游戏。

  高跷用两根圆木做成,上端握手部位的直径一般在5厘米左右,当然要根据小孩手的大小,以握得住为原则。下端接地部分可以略粗一些,圆木长在13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在离地约30至40厘米处装有一个牢固的踏板。这样,一副高跷就做成了。

  踏高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学自行车、学游泳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勇气,当然也有人很快就掌握要领的。一旦学会,即使过了几十年也不会忘记。

  学习时,人站立,双手下垂,分别反握两根圆木中间偏下处,使两根圆木既贴住手臂,也贴住身体两侧,并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然后让圆木自然地向后倾斜,一只脚踏住前面的踏板,再迅速将还有一只脚踏上另一只踏板,当两只脚都上了踏板后,一只手就马上要提起圆木向前跨出步伐,接着另一只手提起另一根圆木跨上一步,如此反复行走即成。初学时,常常只行走一步就会掉下来,但慢慢地就稳了。双手可以是反握,熟练后也可以正握,并可以不让圆木紧贴手臂和身体两侧,但这种姿势初学时比较难。

  我们家乡的高跷主要功能是为了游戏,尤其是在冬天,小男孩在高跷上互相推碰比赛,被推下高跷的为负。这种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几人一起玩,只要熟练了,就不会有什么危险性的,在玩的过程中还可以变着各种花样。总之,高跷很受小男孩的喜爱。当然有的家境贫困而买不起雨鞋的小孩子,还会踏着高跷到学校里上学,真是一举两得。

  点靴

  这是一种属于静态的游戏,没有任何体力上的要求,只要有几个人就可以进行,不分年龄,不分场合,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

  游戏开始前,大家在草地上,或者田埂上,或者石板地上席地而坐成一排,将两只脚向前伸直。另有一个人站立在大家前面,好像指挥员,开始有节奏地边念口诀,边用手指或者拿一根小棒指点每一只脚。其口诀通常为:“点点靴靴,大官满月。南山畚斗,两院潮沟。潮沟里头出青草,青草好饲牛,牛皮好绷鼓,叮叮咚咚,哪个查屁烂胴肛。”当然也可以换上其他口诀。

  指挥者可以从左往右点,也可以从右往左点,还可以从其中的任何一只脚开始。当点完最后一只脚,再转而反方向点。如此反复进行,看最后的“肛”字落在谁的脚上,谁就得认输站起。第二场开始,输者为点靴人。而且每一场开始时都要随意调整座位,并由点靴者选择从哪一只脚哪一个方向开始,这样使大家无法很快就计算出最后一个字的落脚点。一般参加者有几人就以此数字为一局。一局中被点到最多的一位是这一局中的输者,按事先约定要唱一首歌,或者讲一个故事。

  这种游戏虽不用财物来赌博,但被点多了总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依然神情紧张,直至最后。

  老鹰抓小鸡

  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通常在比较开阔的操场或者晒谷场上进行,一般都选在天气比较冷的晚饭后。

  参加游戏以10人左右为宜,推选身强力壮的两人分别扮老鹰和母鸡,其余为小鸡。假设为小鸡怕老鹰,而老鹰又怕母鸡,老鹰要吃小鸡,而母鸡则为了保护小鸡而驱赶老鹰。

  游戏开始前,首先要排好队。母鸡站在最前面,后面的第一只小鸡要用双手拖住母鸡的后襟,其余每只小鸡分别拖住前面小鸡的后襟。队伍排好后,游戏就可以开始。老鹰东赶西赶,千方百计要抓住小鸡,而母鸡极力阻挡老鹰,保证小鸡不被老鹰抓住,老鹰不能被母鸡碰到,否则算输掉一局。如果是因为有小鸡松手而使母鸡碰到老鹰,那就是犯规,要重新再来。

  由于母鸡受到一长串小鸡的牵制,行动就会大受限制,而且参加游戏扮作小鸡的人也不是个个训练有素,母鸡虽然张开双臂,左拦右遮保护小鸡,但在老鹰灵活机动的袭击下,使整支队伍东奔西跑,往往在精疲力尽之时,尾端的小鸡就很容易被老鹰抓住。一旦小鸡被抓,就算被老鹰吃掉,离开队伍。接下去再继续。在整个过程中,小鸡队伍随着母鸡拦阻老鹰的路线,勿东勿西,堪比舞龙,很是好看。

  抓蟋蟀

  据说现在全世界已知的蟋蟀品种有2500多种,中国也有150种左右,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查阅资料才知道的。

  一般的情况下,雄蟋蟀都是独立生活的,绝不能与别的蟋蟀住一起,因为只要两只雄蟋蟀相遇,就会发生嘶咬。特别是在交配季节,为了争夺一只雌蟋蟀,更会拼命争斗,哪一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正因为此,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一到夏末秋初,蟋蟀的性就开始成熟,田边地头,瓦砾堆里,草丛中都会传来雄蟋蟀的叫声。这种为吸引异性的叫声,同样也非常吸引人。每当这个季节,小孩子就会三五成群地到处抓蟋蟀。

  在我的家乡,我们只是认识三个品种的蟋蟀,即小蟋蟀(实际上是中华蟋蟀)、油节蛉(油葫芦)和难得一见的金黄蟋蟀。小蟋蟀一般长2厘米左右,多数是黑褐色和黄褐色,喜欢躲在墙洞里和瓦砾堆中。油节蛉长3厘米左右,多黄褐色,常在田间的庄稼地里和草丛中。而难得一见的是金黄蟋蟀,就我小时候所知,只有在离我家约3公里的开元溪滩才能找到,身体要比小蟋蟀大三四倍,有黑色、黑褐色和黄褐色等几种,在头部与翅膀之间有一条宽约三四毫米的金黄色带,全身油光发亮,很是好看。我们有一位远房表兄周纪增住在开元,大我4岁。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末秋初,学校尚未开学,他就会带上几只金黄蟋蟀到沃基,当然主要是送给他的亲表兄弟的,如果抓得多时,我也会得到一只。那种比它小得多的小蟋蟀根本无法与它相斗,一见到这种“巨型”的蟋蟀,早就没有战斗力了。而很少几只宝贵的金黄蟋蟀之间,我们也是不让它们互相打斗的,平时只是关在各自的竹筒里,用蟋蟀草引着鸣叫而已,这也是向小伙伴们显示自己的“富有”。油节蛉(油葫芦)我们大家都是不抓的,因为这种蟋蟀不会打斗。所以,我们常去抓的只是小蟋蟀。

  小蟋蟀多数是在晚上才出来活动的,天一黑,小蟋蟀就开始不停地鸣叫,有的声音很响,有的像是弹琴。而白天只能偶尔听到弹琴声。所以,白天抓蟋蟀只能是无目标地在瓦砾堆中乱翻,当然只要有耐心,时间长了,也是能抓到的。但蟋蟀喜欢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当翻开瓦砾、石块时,常常会看到蜈蚣、晰蜴、蝎子、蛤蟆等毒物,甚至还会遇到蛇。每当这时,大家就会尖叫着迅速逃离。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不能摆脱蟋蟀的引诱,会回来继续着我们的寻找。

  其实,晚上抓蟋蟀是最好的,而且抓来的一般都神勇善斗。因为雄蟋蟀会用响亮的叫声来吸引雌蟋蟀。所以,只要有比较好的照明以及抓捕工具,肯定是能抓到好蟋蟀的。可惜那时连手电筒都买不起,我们只好在黑灯瞎火的环境下,光靠一双耳朵的听觉,先判断出声音宏亮的蟋蟀的正确方位、具体的洞穴或者瓦砾堆,然后点亮事先准备好的松明(含有较多松脂的松木条),接着就小心翼翼地用小木条从洞里将蟋蟀赶出来,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扑住;或者轻手轻脚地翻开瓦砾、破砖,在蟋蟀还未完全反应过来时就用双手将它抓住。当然每次总是漏网的多,有时抓到了也可能是缺胳膊少腿的。其实几个晚上能够抓到一只,已经会使我们相当高兴了。因为这些小精灵似的东西实在太灵敏了。

  抓蟋蟀当然是为了看蟋蟀打斗,比个输赢,但也不是像现在有的地方那样用来赌钱。而且我们那里斗蟋蟀的工具也十分简单,就是用竹子刻成的蟋蟀笼。

  制作蟋蟀笼在现在看来十分容易,似乎一天就能做好几只。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可用的制作工具,加上我们这些农村小孩,要做出一只比较像样的蟋蟀笼,至少要化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有时一不小心,还会将自己的手指划破。

  要做一只笼子,首先是选好一节竹筒,内径约5厘米左右的早竹最为理想。竹筒一头留下竹节而另一头为开口,然后用刻刀在竹筒上刻出七八条穿透的小缝,小缝约3毫米宽,以蟋蟀不能钻出为标准,较短的竹节刻缝的长度一般离开口处一端约1厘米;竹节长的也可以刻两层,两层中间留下一段约2厘米,并在中间和筒口附近各锯一条口子,可以插进一片铁片,使蟋蟀无法逃出。

  一个竹筒关一只蟋蟀。蟋蟀抓到后,就关在这个专用的竹筒里,与其他蟋蟀的打斗也在这些竹筒子中进行,只须将两只竹筒的开口处对接,然后将各自的那片铁片抽出,再将两只蟋蟀分别引到一起,就会发生角斗。引诱蟋蟀鸣叫以及打斗的工具是一根小草,我们那里就叫蟋蟀草。取一根蟋蟀草,将草的上端种子与草梗交界的地方将草梗分成对等的两片,然后将其折断去掉硬质部分,使带有毛的部分留在下端的草梗上。我们就是用草皮上的毛来逗蟋蟀鸣叫和引诱与其他蟋蟀打斗的。蟋蟀间的打斗是十分惨烈的,有时没有及时将打败的蟋蟀取出,有可能被胜利者咬死。

  在我们家乡,斗蟋蟀完全是一种小孩子的娱乐,有时整个村子一场场斗过来,大家就会将胜利者称之为蟋蟀王。如果哪一位小朋友抓到的蟋蟀成了蟋蟀王,那是相当荣耀的事。

  抓鱼

  小时候,我们会经常约几个小伙伴到离村子不远的地方去抓鱼。当时去抓鱼,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吃,而是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整个抓鱼的过程,充分感受到的是一种乐趣。

  我们抓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小溪里一段一段地用土拦起来,然后将两条堤之间的水舀干,把鱼一网打尽。而另一种抓鱼的方法则是在晚上天黑后,举着灯火到小溪或者稻田里用鱼叉、铁钳抓鱼。鱼叉是用铁打成栅栏状,栅栏长约12厘米,宽约8厘米。用作叉鱼的端部很尖,有的还有倒钩,另一端则是一个圆孔,可以装一根竹杆。

  到小溪里舀干水抓鱼的办法必须量力而行,年纪较小的孩子,深水和水面大的河流中是不敢去的;水急的地方因为根本不能拦住上游流下来的水,所以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在比较小的溪流,水几乎看不到流动的地方舀水抓鱼。

  用这种方法抓鱼,需要准备的工具是几只破脸盆,或者浇肥料用的特制木桶、小木勺,还有锄头、畚斗,当然少不了带上装鱼的鱼娄。

  抓鱼的最好时机是下过雨涨过大水,待水退后。因为长大水时会从大溪里或者池塘里逃出来一些体型较大的鱼。

  村周边的环境我们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出发前就商量好到哪一条小溪。到了后,就在这条小溪上开始选择有利位置,主要是容易将两头拦住而不易溃堤的地段,还要估计是否有鱼。待确定下来后,大家就一齐动手,将上游狭窄的地方先用大石头拦住,然后将土块依次塞住石缝,而且要尽量结实,接着又将下游处同样用泥土拦住。当两头拦好后,我们就用带来的脸盆、木勺之类工具将围栏内的水快速地向下游舀出。位置宽敞的,两三个人同时作业,而且还要经常地轮换着,因为这是很累的活。在舀水的同时,还要有专人查看上游堤坝是否漏水,是否牢固,是否会溃堤,并及时准备加固。因为随着堤坝内的水面不断降低,其内外的压力就会不同而容易溃堤。当围堤内的水快要舀干时,大家就开始抓鱼,这个时候是最高兴的,因为马上就有了收获。当然如果要彻底抓捕泥鳅、黄鳝之类易躲在泥土里或者石洞里的鱼,则要将水全部舀干。我记得最好的一次收获是在村后方那条小溪里,曾抓到了一条近1斤重的花鳗。

  晚上用灯火去照鱼是最有刺激性的,通常两人就行了,其中一个人拿照明用的工具,另一人拿鱼叉或者铁钳负责抓鱼。由于那时没有条件用上手电、电瓶等照明灯具,只能就地取材,采取土制的办法。一是在村子里到处搜寻放在外面的破扫帚。点燃破扫帚作照明用,一个晚上带上几把也就够用了。后来,村里的人都知道有些小孩用扫帚在照鱼,就再也不把破旧扫帚放在门外了。大家就只好用第二种方法,即用粗铁丝编制一个杯状的物体,上面放一些早已准备好的小片松明,根据燃烧情况,随时可以增添。而且这种方式照明可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但遗憾的是在农村里很难找到粗铁丝和扎铁丝的工具。

  有了照明工具,背上鱼叉,有时还带上一种专夹泥鳅、黄鳝、鳗而特制的有锯齿的火钳,因为这种工具特别有效,圆滑的鱼类只要被钳住,是逃不掉的,而且这类鱼抓住后也不易死亡。当然,抓这类鱼只能是近距离才有效。而使用鱼叉虽也有一定的把握,但被那一排像钉子似的锐器穿过,加上有倒钩,无论何种鱼类都会是鲜血淋淋,那样子是十分恐惧的。但反正是盘中餐,所以我们也不在乎好看难看的了。

  晚上照鱼通常在春夏之交,那时处于黄霉天,雨水较多,会有很多鱼从大的溪里或者池塘里游到小溪、田边水沟;而黄鳝、泥鳅之类则是从田边、小河边上的小洞里出来觅食,晚上总是有一半身体在洞外,一半在洞内,是很容易抓住的。

  我们小时候抓鱼,其实还是为了图个乐趣,当然也是为了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这好象到池塘里钓鱼的人一样,鱼儿上钓时的心情远比吃鱼时要好得多。

  打弹子

  打弹子,我们嵊县人叫弹宝子。弹子是用玻璃制成的,圆形,直径约1.2厘米左右,有无色的,有茶色的,有的弹子在中间制有五颜六色的各种图形,当时小店里每颗1分钱能买到。玩时用拇指指甲和食指,或者拇指指甲和中指夹住弹子,然后用大拇指指甲将其弹出。

  打弹子须两人以上,有很多种玩法。

  一种是在平地的不同方位挖出三个大小相同或者大小不同的小洞,三洞之间可成各种三角形,其距离因参与者的技术而定,洞的直径通常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普遍增加了难度,所挖的洞越来越小,三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三个小洞按一、二、三顺序排列。在离小洞若干米处划一条横线,表示起点,参加游戏的人以抽签的方法决定出场顺序。手紧贴起点线地面,将弹子瞄准第一洞打出,如进洞,可以接着打第二洞;若不进,则由第二、第三人打。当最后一名打完都没有进洞,第一人在弹子停止之处再往第一洞打,如此直至全部三个洞都打进。接着由最先将第三洞打进者开始向没有打进洞的弹子或者后来打进的弹子发起攻击,被碰到者即作败。在玩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被他人先打进洞而自己不一定打得进,可以先将他人在洞边的弹子打离洞口,然后再设法将自己的弹子打进洞穴。

  第二种玩法只需挖一个小洞,先打进洞者就有权向未打进洞的弹子追杀。一个洞是为了缩短一盘输赢的时间。

  第三种玩法是不需挖洞,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互相追杀的局面。此种玩法没有场地限制,十分自由,参加者往往都不急于发起攻击,以防守为主,待对方麻痹时予以击败。第三种玩法也可以不受手腕贴地的限制,可以站立在弹子处,略弯腰,手放在自己腰眼处,从高处向地面攻击。

  玩弹子过程中,输者要按事先约定的给付方式交给赢者一定的财物,一般每盘的输赢是一颗弹子。

  打弹子游戏以男孩玩的为多,并有一定的赌博性质。有时一天下来的输赢也可能会有1、2角钱,而且一旦有了输赢,双方就会不顾一切地继续玩下去,连吃饭都会忘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