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茶人”刘祖香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刘育剡 2014年09月10日16:31:33 

  刘祖香(1922—2007),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人。他15岁开始学茶,其后70年不断为种茶、教茶、研茶而勤奋工作。无论从小到村级茶山的规划设计,大到中国国际茶文化事业的推进,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可贵的是他还为后人留下了50多万字的茶文化著作。由此,他被茶界同仁誉为“茶人”,这也正是对他于茶一生的热爱、一生的专注、一生的奋斗、一生的奉献之真实写照。

茶人刘祖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的邢子陶同志奉中共长江局之命,肩负中共浙江省临时工委组织部长之重任,回浙江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他还兼任了宁绍地区和嵊县党的直接领导工作。他早年在水竹村镜清小学任教时,刘祖香是他的学生。后在他的推荐下,刘进入了吴觉农在嵊县三界创办的勤工俭学茶叶专业学校学习。其时中国著名作家骆宾基和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都是茶校的老师,当时刘祖香也是他们心目中刻苦耐劳,成绩优秀的好学生。1940年刘茶校毕业后,又经吴觉农推荐进入了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创办的“松阳示范茶场”工作,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茶叶事业之路。

  解放后,刘祖香先到宁波专署农业指导所工作,后又调到上虞县农口系统,任茶叶指导所所长。

  上虞县地处“平水珠茶”传统出口产品中心地带,属古称茶叶“金三角”之一。可是抗日战争暴发后,华茶产销一落千丈,茶农生活也陷入了“柴枝当棉袄,蜡烛横放倒,茶叶无人要,饿死老和少”的绝境。至解放初期,全县只有零星种植的茶园9000多亩,总产量只有3500担。为了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增加茶农收入,刘祖香决定要搞好一个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他踏遍了上虞县的山山水水,终于在104国道边的章镇觅得了一块1300亩的千年荒山,此山绵延十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十里长山”。当时山上杂草丛生,乱坟星罗棋布,但土壤、气候条件极适宜茶树生长。1957年11月经县领导批准,他带着两位年轻同志,卷起铺盖住进了那里一个荒凉的庵堂,席地而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不久在时任中央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的支持下,他在庵堂里还招收了100多位农村学生,办起了茶叶技术学校。他自编教材,自当老师,自任校长,培养了一批茶叶技术骨干人才。

  1959年4月刘祖香去安徽黄山考察茶树良种,在山上偶遇郭沫若夫妇,结果成了茶道朋友。事后他还请郭沫若先生写来了《地方国营上虞茶场》的场牌,这使茶场在同行业中又添新辉。刘祖香在茶场一干就是25年,终将千年荒山建成了现代化的茶叶实验基地,平均亩产达到200多公斤,一时名列全国前茅。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先后四次召集全国茶叶专家,在该茶场召开现场会。该场采制的“天坛牌3505”珠茶,更以色明、香郁、味醇而成为国外茶商的抢手货,并在1984年西班牙马德里第23届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得金牌奖章,为中国赢得了华茶的声誉。

  1956至1959年期间,刘祖香先后在苏联科学刊物《茶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上连续发表《为茶树营养问题进一言》、《茶树营养繁殖的探讨》、《再论茶树营养繁殖》等权威性的论文,引起了苏联专家的高度关注,该刊总编阿•卡马林斯基撰文称:“刘祖香的文章是来自中国的好经验,……对于优质高产品种茶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他在国外发表了这些学术交流论文,“文化大革命”中他竟被诬陷为“将国家技术机密泄露给修正主义国家,是里通外国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69年他刚获得“解放”就又致力于良种的引进和老茶山的改造。他足行千里,踏遍了四明山茶区,把高山的“龙山种”茶树良种引下山,改造了舜江茶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