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拨乱反正后,被“四人帮”践踏多年的越剧也像其它文化事业一样,在百花齐放中绽开她的异彩,我的越剧情缘也得到了延续。
1979年下半年,我受崇仁区委和区文化站之邀,到崇仁同时开办的老、小两个越剧团任团长。租赁崇仁九十村后军家粮库为培训基地,并聘请早期越剧男班名角张(小)荣标为辅导教师。这样,一任就是四年,崇仁区老、小两个越剧团,为国家专业剧团输送了26名青年演员和4位音乐人员。此后,又应县区社剧团管理组聘请任县青年越剧团团长六年,带领全团演职员辗转在省内外城乡舞台演出,为扩大越剧之乡影响,培养越剧新一代,传承发展越剧艺术不遗余力,续写着我与越剧的情缘。尽管很辛苦,但也很快乐,心里很踏实,活得很充实。
1989年,我受县文化局领导之聘,随同县文化局干部周乃东一起前往开元开办嵊县自费越剧培训学校,地点设在开元一村的一所祠堂内,每年招收一批青年女学员,每期20名至40名,聘请嵊县越剧有名望的老艺人王金娥、张裕芬、吴婷婷、钱维高等具体负责业务训练,这样又是4年。这些经培训的青年演员,有的被新组建的县青年越剧团招聘,有的被江、浙、闽、赣、皖等地越剧团招聘,其中廿八都人张益君为福建三明越剧团的主要花旦,业务副团长和三明县政协委员。
回顾越剧演出岁月,在崇仁区越剧团和县青年越剧团期间,我们排演了《三看御妹》、《三请樊梨花》、《狸猫换太子》等优秀传统剧目,率团在杭、嘉、湖地区巡回演出。其中剧团自创剧目《扫地状元》,参加全县戏剧会演,获多个奖项。
回忆越剧培训班,不论是崇仁区的老、小越剧戏班,还是在开元办的县青年越剧戏班,都遇到人、财、物和内外组织协调的难题。开创之初,从哪里聘师执教?资金从哪里来?道具从何处筹措?然而,凭着本人对越剧的执着,在县、区领导的支持下,我跨越了一道道的坎,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每当遇到困难时,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周乃光老师、崇仁区领导姚枝顺总会给我鼓励,是他们给了我解决困难的勇气,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梳理人生经历,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嵊州,无论是专业还是在民间,无论是演出还是搞培训,即使在家务农和年老退休,我与越剧一生相伴,一世情缘,尽管没有多大贡献可言,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一个越剧的儿女,一个热爱越剧的嵊州人。
1995年,我已六十有四,仍然应邀到椒江越剧团、临安越剧团、厦门越剧团导戏,其中,为椒江越剧团导演的《狸猫换太子》一戏获台州市第二届民间戏曲艺术导演奖。
年过古稀,难以直接为越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耕耘,但依然力所能及地参加民间越剧角、戏迷协会的演唱活动,拉琴教唱,并在市文化广场的“百姓越剧明星”演出中祖孙同台演出传统越剧,得到好评。尤其值得本人欣慰的是2002年5月,中央综艺频道举办全国少儿双胞胎戏剧艺术表演赛,我与儿子国林带当年只有13岁的一对孙女——冰清、玉洁赴北京参赛演出《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冰清、玉洁分别饰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评委评选,我的这对孙女荣获冠军,捧回了奖杯,为嵊州市争得了荣誉。
越剧是中华戏剧梨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嵊州的骄傲。我一生热爱越剧,愿她繁荣兴旺,久久飘香。
(本文作者:中国农业银行嵊州支行退休干部,嵊州市老同志围棋联谊会秘书长。)
注:
〔1〕《越剧志》第298—299页
〔2〕《中国越剧大典》第325页
〔3〕《中国越剧大典》第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