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缘入行,与根结缘
袁水法入行做木雕时,是1968年,那年袁水法22岁,他只想学一门好手艺,赚钱养家,带着对木雕的一无所知,袁水法雕起了床花板。
“上世纪60年代农村有风俗,以有打好的床子为荣耀。当时,比我早一些打床子的花板,多数是东阳那边的师傅过来做的。我当时想,这种行当,我也肯定能学会,因为我从小图画基础好!”说起以前,袁水法爽朗地笑起来。他从小就热爱美术,13岁时,他已成了村里的“小画家”。正因为有着不错的美术功底,袁水法在木雕上的天分也逐渐显露,那时的他,接什么活就雕什么,涉及的种类有山水、人物等等,在千锤万凿中,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木雕本领。
弹指一挥十年间,而立之年的袁水法迫切地期待着自己的蜕变,原本进木雕行当雕花匠,是为了养家糊口,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让他跟木头有了更深的缘分。1980年,袁水法考入了嵊县工艺美术厂,在这里,他的木雕手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潮四处涌动,那时的工艺美术厂在吕如达的组织下,开始致力于根雕产品的开发,“那时候吕老师走南闯北,见识广,觉得根雕相较于木雕更有特色,因为嵊州的木雕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无法与当时的东阳相抗衡,而根雕可以用来做一些小物件,当时也根本没想过根雕这个行业要发展到多少壮大,因为无法做出一模一样的根雕产品,所以根雕订单也很难下达,一直都不温不火地进行着。”
然而根雕之于袁水法却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它把他引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根雕的不可复制性和千姿百态,使他如痴如醉,也使他从此为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这样,当时身为木雕车间主任的袁水法,成了嵊州当代根木雕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开始从事根雕创作,这批年轻人就是目前嵊州根雕的带头人。当时生产的根雕产品有“八仙”、“仕女”等,多销往上海、杭州等地。
“根雕是以根来产生构思,产生立意的,最后归纳到你的创作结果,木雕与根雕的区别在于,木雕创作就如同一张白纸,你想在上面画什么就画什么,是不会被一个形体所箍的。而根雕不同,根雕者最关键的就是对根原有的形态要顺其道而行之,不能与之相悖。正如许多人所说,根雕,三分雕刻,七分天然。”袁水法对根雕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