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忆逃亡”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汪国俊 2014年09月22日11:41:30 

  那是七十年前之事,正确地说是七十七年之前,家里有个“防空洞”。

  防空洞构筑极其简单,处在堂屋“八仙桌”之下。所谓“洞”,只是八仙桌上放置几条旧被、新被,厚厚的,目的是紧急之时人可以钻进去,依靠桌子四条腿的构架,挡住房屋炸毁或震动倒塌坠落物的冲击,不受或少受伤害。为了性命,只要是能缓冲的,不惜工本,什么都会放上去,现在想来真有些不可思议。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南京沦陷,上海沦陷,绍兴、嵊州……会怎么样呢?

  日本侵略中国,掠夺中国城池好像有一套程序,先是飞机轰炸,炸政府、炸民房,搞得人心惶惶。然后是军队出击,消灭抵挡守卫。为了抵抗日寇侵略,当时政府也有许多应对办法,军队抵挡百姓是不会太了解的;飞机轰炸,则是设置警报器、依据侦察得到的信息,用急速短促之声,拉响警报,催人注意,动员躲避,逃离房舍,或到郊外宽阔地方,避免伤亡。逃避不及的,可以在家里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起来,防御伤亡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有了构筑家庭“防空洞”之举。

  家庭“防空洞”有好的地方,就近简易,回归方便,但作用有限,安全性不高,桌子能有多少承载能力,能抵得住房屋的坍塌吗?再说也容纳不了三四口以上人家,显然不及离家避炸。

  然而,离家避炸也不容易。困惑的是警报这东西并不灵验,许多时候,警报未响,飞机就在头上盘旋,逃离不及;有时候警报响起,正在逃离路上,也无遮掩,还不如留在家里。就说警报能准确地指导躲避,响起以后马上就逃,也会有许多意外。特别难忍的是只有警报响起声,却不见警报解除声,待在荒郊,左等右待,一两小时还可以,半天、整天就受不了,特别是有小孩的。回来怕被炸,不回待不住,难免要想点吃的、用的,于是又有一项“发明”,叫做“警报袋”。

  警报袋,用布制作,把布叠成两层,三面缝起来,留下一面串缝上绳带,形成袋口,盛放时把带放松,塞入物品,然后收紧;取时再放开,可提可背,十分方便。有的干脆把急用物品放好了,等警报响起,拎了就走。现在警报袋已被时尚的手提包、旅行袋、行包车所替代,农村里偶尔还可看到它的踪迹。

  随着日寇侵略紧逼,有识之人参军抗日;有钱之人退避“大后方”;艰苦人家远离城镇投亲靠友,叫做“逃难”,人则是“难民”了。“难民”比“亡国奴”好一些,至少不受日寇奴役凌辱。爱国的老人、年幼的儿童当然只能是跟随家人选择逃难。

  逃难的投亲靠友,因战事连累,没有收入,生活拮据,也难长久,只好回家沦落。

  在沦陷区,日寇利用“汉奸”建立伪政权对留住老人登记审查,发给“良民证”,才能上街通行。依稀记得“良民证”是一人两份,一份是白色布质的,四周是黑色边框,中间是黑字“良民证”,犹如当代军人的符号,必须挂在左胸上方;一份是纸质的,特别记得除了姓名、年龄、住址以外,还须在纸上按有左右手食指的指纹,随身携带,以便查验时与他们存档的指纹核对。当然,很少有人去申领这种“良民证”,除非有必要。对于孩子也不例外,上街经过日寇居所机关时,必须向守岗士兵鞠躬行礼。那时日寇居所戒备森严,老远就布有木架铁丝网,根本无法近前,但尽管再远,还是要弯腰鞠躬。孩子不服,有稍作弯腰过去的,有踮踮脚过去的,可不慎时就会被叫回去用日语狂嚣“死喽,死喽”,也就是说,要杀死你了。事实上,这不光是吓唬吓唬的空话,而是实际行动的宣泄,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机关门前悬挂或暴晒的示众死尸,有儿童,也有成人的,令人发指。

  当然,百姓、老人乃至儿童,也不是好惹的,传呼和传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两代人的军营梦”
生活圆桌之酷暑当头 我跟父亲学农事
生活圆桌之暴雨来临 我将老师独自丢在岸边
生活圆桌之高温干旱 我们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生活圆桌之赤日炎炎 我们为生计拼搏在田间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