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音一曲倾梨园
张慧红(右)和配戏演员李菁(左)在决赛中表演《牡丹亭·幽媾》
一
去年11月,在获知文化部即将举办“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的消息后,市越剧艺校当即决定参赛,但同时也深感压力巨大:没有参加过国家级的比赛,缺少经验,何况同台竞艺的又是国戏、北戏、上戏等实力雄厚、声名在外的艺术院校。
学校将参赛的选手定在了刚组建的第二届越剧流派传承人班及几位处于实习期的首届越剧流派传承人班学生身上。2014年2月开学初,初赛的结果出来了,在越剧艺校选送的6名初赛选手中,学习小生的张慧红和学习老生的邢步青顺利入围复赛。这两位新秀在“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绍兴赛区)”中分别获得过新苗奖、新禾奖,在晋京展演以及上百场的接待演出和一年剧团实习等历练后,表演水准有了相当的提高,但参加国家级的比赛,考验还在后面。
而这时,离正式比赛不过5个月时间。学校请来了校顾问、昆曲大师、梅花奖获得者汪世瑜做张慧红的指导老师。张慧红复赛、决赛的参赛剧目都敲定昆曲《牡丹亭》中的选段,这也是汪老师拿手的得意之作。然而从昆曲到越剧,虽说艺术有相通之处,但不同剧种的表演特色、唱腔处理、情感拿捏等都有迥异,汪老师没有照搬移植,而是根据张慧红的表演风格,结合越剧的艺术特色,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加工,使张慧红能在舞台上呈现一个活生生的“柳梦梅”。
这时的张慧红,已开始在宁波小百花剧团实习,频繁参与剧团的演出,只能抽空回嵊州排练。而汪世瑜也非常忙。为了比赛,一老一少都是倾尽全力,不放过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一次,张慧红从宁波匆匆赶回嵊州,到校已是傍晚,与汪老师一碰头,两个人都顾不上休息,一直排练到深夜,因为张慧红第二天一早有剧团的排演任务,凌晨时分,她又匆匆赶回宁波。
采访中,张慧红给我看了一张她珍藏的照片,拍的是在沈阳决赛的前一天,汪老师为了缓和她紧张的心情,与她一起散步谈心的情景。张慧红说,戏曲前辈对传统戏的精心演绎是他们深刻体验、充分体现的艺术结晶,学习并掌握这些对于像自己一样的新人塑造角色会有很大帮助。
戏曲四功“唱念做打”,一样都不能落下,赵桂庆,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艺校唱腔老师,参赛期间负责张慧红的唱腔教学,根据越剧韵律在如何唱好昆曲唱词上,专门动了脑筋,一字一句,都经过无数次的斟酌和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