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溪烟咽寺楼钟
自学路上遇名师
两年后,当时的嵊县二轻局工艺美术公司招聘艺术设计员,张法汀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兼特殊人才的身份,成为正式工,和他一道考进工艺美术公司的还有吴筱阳、袁水法等人。
在工艺美术公司,张法汀任裱绘画车间的车间主任。在他就任期间,他们的绘画裱画作品被全国旅游景区争相订购。
又两年后,张法汀调到剡溪艺苑任专职画家,后来到县文化馆美术室工作。
那些年,嵊县有重大的事件,有重大的活动,有重大的展览,宣传画、宣传册、宣传橱窗,都由张法汀一手操办。这位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年画家,也先后赴临城区、南山区等地,对当地的文化站干部进行美术培训。
而在开展美术工作的同时,张法汀始终没有懈怠笔下功夫,他在痛下苦功,力攻“传统”这一关。他先由近代黄宾虹、陆俨少、黄秋园诸家的研习入手,而后紧紧追及清代石涛、石奚、龚贤、“四王”,再上溯宋元的范宽、米芾、黄公望、倪云林等山水画名家。在对这些名家山水作品的解读中,张法汀细细体会着传统的绘画理念与把握自然的观照方法。
“师古人”后,又“师造化”。就这样,张法汀以他熟悉的家乡山水和人物为落脚点,开启他的创作序幕。
1988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向全国征集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美术作品,张法汀在全国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被编辑青眼相加。初稿录取后,张法汀参加了由30多位作者组成的全省年画创作加工班(日后,这些创作加工班出来的美术工作者,都成为了美术界的中流砥柱),吃住在象山宾馆,潜心创作一个月。一个月后,张法汀的山水中堂画《锦绣河山》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在全国发行。此后,他的山水画又多次被出版,且是我市唯一出版中堂画的画家。
隔年,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姚耕云一行来嵊、新两地采风,张法汀前去陪同。陪同时带了厚厚一叠画让姚耕云指点。姚说,小伙子基本功比较扎实,画得不错。姚又说了一句话,不能齐头并进,要二选其一,专攻山水或者花鸟。
姚耕云的第一句话,让张法汀信心倍增。天才是被表扬出来的。第二句话,改变了张法汀的行走方向。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姚耕云表扬张法汀时,身边的教授就跟着起哄,大家笑着说,姚会长既然这样赏识张法汀,干脆让张法汀拜你为师好了。姚说,当然可以呀,小伙子大有作为呢。
姚耕云还现场送了一张画给张法汀,既作见面礼,也作纪念。可惜的是,老师英年早逝,采风回去2个月后,就因病去世了。但老师二选一的忠告,却让张法汀受益匪浅,回来后,他即专攻山水。
此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访名师,张法汀勤劳地耕耘着他的“一亩三分地”。
本世纪初,张法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遇湖北省美协主席孙恩道。孙恩道的作品有意趣有意味有意境,是张法汀最敬重的画家之一。
孙恩道看了张法汀的画。先是表扬,表扬他的山水画浑厚、自然、古朴、大气、空灵。然后,孙恩道说了“然后”两个字。孙恩道说,画画不能面面俱到,比如写文章,你不能把话全部说出来,只说五六分,留下四五分让读者自己去想像。画画也一样,不要把每个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留出余地,要突出重点,要让一半的山水隐于雾气之中山岚之中。
孙恩道让张法汀多看看傅抱石的画。傅抱石的画是“精致一块,模糊大块”。
张法汀回来后仔细想想,果真如此。所谓虚虚实实,画画原是要虚实结合。
后来,孙恩道还给张法汀说了一些话:创作一幅画,运笔运画要放松身心,要放下负担,不要怕画坏,画坏了大不了重来。
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说当初姚耕云的话,让张法汀选择了山水画,那么孙恩道的几番话,则为张法汀的画技指点了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