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年轻学校,在校本研修实践中,通过机制创新和策略优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这样的教研让师生真正受益
近日,浙江省第七届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在我市逸夫小学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柳夕浪作了题为《多维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主旨报告,省教育厅教研室、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市教体局有关领导和来自全省各地的240位代表参加了活动。
本次研讨会由专家报告、经验展示、现场感受、论坛交流等板块组成,其中现场感受环节聚焦逸夫小学的校本研修现场。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分赴逸夫小学的三个分会场,现场参与学校研修团队的“寻招”之旅。由该校学科备课组和课题组“二合一”的研修团队,分别聚焦自己组内的教学改进小课题,从“确定研究课题”“‘招数’研究”“交接研究成果”“研究课及议课”等5个视角展示了研修过程。逸夫小学校长马东贤作了题为《校本研修视角下的教师研究十年探索》的汇报,展示了逸夫人“聚焦真实问题,结合日常教学,重视知识分享”的招数奥秘。省教育厅教研室方凌雁老师着重剖析了逸夫小学推进教师常态化研究的校本研修的价值意蕴和机制特征。
为探寻逸夫小学成功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的奥秘,记者近日前往该校作了采访。
以小课题研究带动校本研修
“每堂课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每次习作都是我们练兵的机会。经过一次次实践、学习与研讨,组内的老师们都能对习作选材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为可喜的是,在一次次表达中,老师们感受到了自己被认可,感受到了个体成长的幸福。通过小课题研究,老师们很自然地从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从而带动了校本研修……”该校周叶萍老师的教研随笔这样写道。
在某年级语文组,一场小课题研究活动正在进行,这次研讨的内容是“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选材单一的问题”。据了解,这只是学校小课题研究中的一环——“寻招”研讨,小课题研究还包括“选题研讨”“集体备课”“磨课议课”“课后研讨”“成果发布”“招数交接”等环节。
在逸夫小学,学校以小课题为抓手,让教师们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寻招”“磨招”,整合专业阅读、听评课、磨课等诸多教研形式,收到了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比如怎么解决计算题中一些易错题的问题,怎么解决小学生写作中选材单一的问题,研究不求宏大、全面,只求真实、有效。这一思路符合校本研修的理念,还可以借此把磨课、听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整合起来,教师乐于参与。从2005年起学校共立项校级小课题96项,语数教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术科教师自主申报率达到82%,大家普遍认为:“小课题研究直接指向教育教学问题,对工作非常有益。”
近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也十分喜人:2项成果分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一、二等奖,1项获长三角一等奖,1项获省德育精品工程,6项获省二等奖,8项获绍兴市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当代教育科学》《浙江教学研究》共刊发介绍学校校本研修文章13篇5万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