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题组与备课组合二为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逸夫小学每个教研组都有共同的“文件夹”,这是针对选题申报提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来源。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各组指定一名问题记录员,把日常教学和集体备课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教育教学问题记录表”中。这样在新学年开始时,下一届教研组就可以根据记录在“文件夹”中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了。
数学教研组长张静波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组的一次选题经历。2011学年,她所在的低段数学组在讨论选题时,首先查阅了2010学年上一届教研组记录的问题文件夹,发现共记录23个问题。她与组员一起梳理,把问题分为三类:一是数的运算方向问题;二是量与计量方面问题;三是图形与几何方面问题。根据学校要求,一个学年解决一个问题。经过两次问题筛选会,最后他们组达成一致意见,把问题聚焦在估算方向。
“看似简单的一个办法,却是在一次次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改进中产生出来的。”校长马东贤感叹地说。
选题确定后,为防止教研与教学脱离,逸夫小学将课题组与备课组合二为一。备课是策略研究,上课是实践研究,听课是比较研究,评课是反思研究,将小课题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做,让教师体验到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启发教师带着研究的意识去关注教学问题;也可以很自然地把上课当作研究课、实验课来上,把备课当作课题讨论来做,把听评课当作课题数据收集的过程来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套机制能最大范围地把教师带动起来。
成果表达以知识共享为导向
为让教师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选择研究课题这一环节外,逸夫小学还重点在以下两个环节作了探索。
首先是重新设计了结题报告的表达格式,强调从方便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设计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招数。比如,一般来说,如果A教师向B教师说“我做了一项研究”,那么B教师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可能是:你做了什么研究?效果怎么样?你是怎么做的?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在结题的时候,就紧紧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来呈现。
第二个环节是交接班制度。在学校的设想里,某个备课组(比如四年级备课组)在做了一年的研究后,应该向其他教师,尤其是新进入四年级语文组的教师介绍自己这个组在过去一年所得到的研究发现和结论,使这些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些研究成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同理,升入五年级语文组的教师,也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至此不难发现,逸夫小学对一套理想的校本研修已有了这样的设想:首先,教师们能够选择自己教学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备课组的方式把大部分教师带动起来,与日常教学生活紧密结合,最后通过课题交接制度,让更多的教师彼此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共同受惠其中。
正如《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张肇丰在这次教研活动点评时所说:“第一是合适的抓手,第二是比较恰当的方法,第三是交流合作的过程。这三点是逸夫小学能够取得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和教改成绩的保证机制。”
“在逸夫的一天,盘点我今天看到的,理成三句话是:我看到了一群处于研究态的老师们;看到了巧妙集成的、朴实而具体的研究过程;看到了在无形中积累建设和正在行走中的教研相融的工作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如是说。
“一所学校有那么多高质量的课题可以展示,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从逸夫小学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嵊州学校扎扎实实搞教科研的精神。”这是浙江省教研室研训部主任郑忠耀,科研部教研员郑文、戴晓萍、方凌雁到逸夫小学调研后的感叹。
展望下一阶段工作,马东贤校长这样说:“校本研修上所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校教师近十年打拼的心血,也是我们专业成长有效的驱动器和载体。我们学校的小课题研究从蹒跚学步时的1.0版,到提出‘研究就是教师寻招的实践’的主张和‘以四大机制促进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推广’的2.0版。接下去怎么走?打造怎么样的逸夫科研3.0版,是学校今后一个阶段探索与实践的重点。核心要从‘教’的改进研究走向‘学为中心’的研究,要从‘课’的研究走向‘课程’理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