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脚步总这样来去匆匆,使得我们无暇回望。
历史却是不能忘记的,它映照着我们的今天。
最近,我又去了河姆渡遗址。七千年来的风雨沧桑,如果不是考古学家的细致还原,那片土地已荒芜得不再招人留恋。我必须看看。比之古人,我们的思维未必进步许多,饥食寒衣,动物式的原始本能之外,这个时候,借以生存的房屋也幸福而骄傲地出现了。人们向聪慧的鸟雀学习,把一大窝子儿女寄居在大树高大的枝杈间,收获温暖与安全,以至后来还有“越人鸟人”的笑柄。现实是残酷的,那时,自然环境比现在温润湿热得多,蛇要活命,蛙要逃生,随时有威胁人类生存的大动物出没,譬如鼓凸着眼珠的犀象虎兕,弱肉强食是那个时代最现实的法则。不仅是凶禽猛兽,还有夜晚,风雨,洪水,食物稀缺,苦难如蛆附骨。举步维艰,江湖没有可怜和同情,人类只能凭借灵巧的手脚和缜密的心思,依靠大树的庇护,筑巢营生,防御强敌,顽强地维系住一个物种。也许是感动了上帝,人类终于在苟延残喘后撒豆成兵,成为主宰地球这个绿色星球的无冕之王。
森林是一刻也不能忘却的。绿色的家园,曾是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的天堂。
我又回归现实的城市。
城市化的脚步一夜千里。排排溜溜的房子仿佛是潜伏于夜晚的尖兵,异军突起,才一眨眼的工夫,它们已经塞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其横冲直撞的蛮横,渲染着几多苦难和害怕。闻腥而来的蚂蚁一群群出现,追逐一种虚拟的美好,开始在这里穴居和产卵生子,并且渴望生生不息。我的眼睛爬满了迷茫与困惑。城市,喜欢群居和集体思维的人类之梦想,仅是为了于摩肩接踵的钢筋水泥建筑里安一个窝,找一个落脚的地方?难道拥有了一席之地,就会拥有现实的温暖,构成家庭快乐、社会和谐的全部乐章?我总有些杞人忧天,但愿我是错的。人类本是以农耕和贴近土地来维系生存的,如今吃什么已提高到确保生命安全的高度,一不小心,不但可能因噎废食,更可能被动自杀。居住环境就不是问题吗?在现代城市,你还能读到多少?那梦幻一样的“最后一片叶子”,会不会在一个冷冰冰的早晨,绝尘而去,留给我们一个孤苦的背影和无尽的相思?
没有什么可怀疑的,集聚于今日城市的人们,集体意识中是离不开梦境一般的黄土和森林的,就像植物的遇春发芽。带着高粱花子的辛劳和馨香,他们走向城市,向往城市的霓虹灯和牛排咖啡,他们更希望拥有曾经熟悉的松涛山岚。“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一直如灯般在自己的心田点亮。他们从心底里拒绝单调、雾霾和嘶嘶作响的热空气,他们需要蓝天白云,需要森林草原,需要闲适放松。看看人们推崇的宜居城市吧,哪一个不是明媚如春,优美如画?那是心弦的共鸣。
拥有自然之美,这是城市宜居发展的方向。
我幸福地看到,城市建设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在纵横捭阖描绘城市蓝图、决策城市未来命运的时候,把森林作为城市幸福和快乐的主元素来打理,我已经感受到了蝶舞蜂飞和鸟语花香。
人类的智慧决定我们有能力经营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绝不拒绝与自然的亲近。我们的先人便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的足迹是我们继续行进的可贵参照。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