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离开佰誉,唯有卢丹宁不可以。从25岁那年接手企业起,他就把青春和才智典当给了佰誉。
他不可以任性,不可以撂挑子,他只能小心地,谨慎地,一步步地带领佰誉从小到大,从大到更大。
摸着石子过河
1999年,25岁的卢丹宁接手父亲的企业。
25岁,是一个让人容易恍惚的年龄。那年以前的岁月,卢丹宁在外面经商。接到父亲卢志根要他继承企业的指令后,卢丹宁很不情愿,他喜欢经商。经商自由,可以独来独往,是一段相当于轻衣裘马的身心旅行。
可是,子承父业,卢丹宁别无选择。
从经商转型到经营企业,卢丹宁专程赴深圳和日本学习了电子方面的专业技术,还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两个地方的游学,让卢丹宁受益匪浅,特别是日本企业。日本的理念一是企业以产品为基础;二是内部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这两个理念都很深奥,很精辟,让后来的卢丹宁受用无穷。
初始的日子,当然得摸着石子过河。毕竟卢丹宁要管理的是一个拥有130多名员工、年产值达1500万元的中型企业。了解产业,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员工,了解金融环境,摆在卢丹宁面前的是一系列的“了解”。他从了解开始,开始潜心,专心,用心,小心地经营企业。
但再小心谨慎,前行的路上也总有沟沟坎坎。
2006年,卢丹宁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这年,佰誉最忠实的一位客户宣布倒闭,让佰誉不仅损失了300万元的应收款,并且痛失了每年3500万元的订单。3500万元订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佰誉那几年的年产值是7000万元,也就是说,佰誉痛失了一半的市场份额。
难过肯定是难过的,打击也是足够大的。但卢丹宁很快调整了心态。大不了重头再来,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嘛。卢丹宁果然吸取了教训,此前,他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上;此后,他把鸡蛋分放在更多的篮子上,他找到了更多能够精诚合作的客户。为发挥地域优势,他还在深圳建了一个生产微型产品的基地,嵊州的基地则生产电视机配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目睹身边的企业一个个倒下的悲壮身影,卢丹宁仍然小心应对,谨慎谋划,带领企业突破危机。
即使是最近几年,卢丹宁仍然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他不是大刀阔斧的人,不是气吞山河的人,他带领的佰誉不作起跳,不作飞跃,只是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800多名员工负责,对佰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