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成就一段姻缘
因为喜欢阅读诗歌,求惟慧便有自己作诗的冲动。“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打腹稿,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把昨晚打好的腹稿写下来。”1958年,18岁的求惟慧写下他的第一首民歌《积肥》:塘泥挖光,垃圾扫光……一到秋后,黄谷满仓。”这首民歌当年刊登在《嵊县日报》上。
这首民歌虽然创作手法还很稚嫩,但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当年被收录进《嵊县民歌选》,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之后,求惟慧利用夜晚的闲暇时间,在青油灯下不断创作,大量诗歌作品问世,发表在《浙江日报》《东海》《西湖》等刊物上。其中1962年发表在《浙江日报》上的《两张照片》,引起了轰动,成了其成名作。这首诗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前半段描写了一个新社会老爷爷的幸福生活,后半段忆写旧社会老人的一个场面。这首诗在省诗歌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报刊作了转载,并专门有评论家写了评论。
求惟慧的妻子叫尹林娟,喜欢看书,一有空便去甘霖镇文化站借阅图书,知道了《两张照片》的作者便是邻村的求惟慧,心里羡慕。后来有人介绍他们认识,她一眼就喜欢上了。由于求惟慧家里贫穷,成分又不好,而尹林娟家根正苗红,因而父母强烈反对两人的来往,还不断给女儿介绍对象,但尹林娟一个也看不上,心里只有才华横溢的求惟慧。最后,尹林娟父母不得不妥协,只要求家拿出200元钱的聘礼,就答应他们的婚事。求家东借西借,凑足了钱,娶回了尹林娟。
婚后,在尹林娟的支持下,求惟慧的创作热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他的诗作经常在《浙江日报》《东海》《宁波晚报》频频亮相。与此同时,农民诗人求惟慧也轰动了小城嵊县,全市各大中学纷纷邀请他前去作诗歌讲座。
1979年,求惟慧加入省作协,成为我市最早加入省作协的一位会员。
《两张照片》胜过金银房产
写诗,是求惟慧的精神寄托。每当劳作归来,他的眼睛就开始寻找身边的创作题材,他的脑子里就常常会冒出一两句诗。他的诗作《牧鸭》《集市》《采菱曲》《老猎手》《公社人物》生活气息浓厚,或描写一个个农村生活场景,或描写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农民形象。诗歌既是求惟慧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他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不为诗狂,但常为诗痴。
有一次,为了开眼界,求惟慧邀请一位同样清贫的小说作者相约去几十里外的新昌大佛寺看看,可是,由于手头拮据,两人一直难以成行。最后,两人一起去山上砍了一担柴,挑到城里去卖,才凑足钱得以成行。平时,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又经常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去换回一本本好书。几十年过去,他有了满满两大书橱的书,也翻烂了3本《四角号码新词典》。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求惟慧几次被借到县文化馆和文化站从事文学辅导和文学创作,因为工作能力和创作成绩,他完全有机会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捧上一只铁饭碗,可是,他每次总是回到老家重新扛起锄头。一则是因为舍不得扔下妻儿,二则是他始终舍不得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那是他创作的源泉。“唯有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今年,求惟慧75岁了,他的一双儿女便商量给父亲出一本诗文集,作为父亲大人的75岁生日礼物送给他。
对于求惟慧来说,这本诗文集是他对几十年创作生涯的一次回顾总结;对他的儿女来说,则是“一个最好的传家宝,其中凝聚的精神财富胜过所有的金银房产。今后的子孙们都可以从中知道他们的文化传承源于一个名叫求惟慧的祖辈……愿后辈们明晰国理家理,奋发有为,书写更有激情和文采的时代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