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嵊州,形容某人聪明,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那就是“见眼动眉毛”。反之,用的则是“木头榫脑”或者“不大灵光”四字。“见眼动眉毛”的意思,其实已经表达在文字之中,但为了强化读者的认知,请允许我画蛇添足一下:众所周知,眼睛的睁开闭合,往往属于须臾之间的事,而能伴随这个须臾间的动作,也就只有眉毛了。
那么,什么情况才算“见眼动眉毛”呢?这里我举个不是笑话的事例。早年我在政治处从事公安对外宣传工作,有一天,一个上级领导莅临嵊州调研公安工作。听取汇报期间,这位领导的右手,下意识地往自己的裤里掏了一下,然后有所失望地拿眼往四下扫了扫。我属“木头榫脑”的那类人,自然不知领导这个动作的含义,但很快,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随行记者,离座过去给领导的杯中续水。接下去,领导重复了刚才那个动作,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手里出现了一包烟。事后有人表扬那个记者,说其领悟能力强,真正属于“见眼动眉毛”的聪明人!
对于此类“见眼动眉毛”,相信大多数人会持排斥态度。但我以为,撇开献媚因素,那个记者的反应,应该值得肯定。那么何种“见眼动眉毛”的行为值得赞赏呢?请允许我借助一个民警的所作所为,来诠释一下。
这个民警名叫王川,80后,毕业于浙江警察学院,2009年底参加公安工作,先在黄泽派出所待了两年,之后调到巡特警大队。今年年初,又因工作需要,成为新组建的刑侦大队预审中队的一员。或许有人会问,按照“每季之星”的评定条件,调到预审中队不满一个月的王川,应该轮不到荣获“巡逻之星”的称号吧?对于这个疑问,我的回答是:即使王川这次轮不到,但冲着他那“见眼动眉毛”的秉性,下次铁定也能轮到!
出于说明王川的“见眼动眉毛”,我举三个事例。第一例:10月30日下午,王川在大队部观看视频录像,看着看着,他突然弹跳起来,然后带着两个协警,火速赶往市人民医院旁的一家店铺,将一个既像是在购物、又像是在闲逛的男子带回队部,经过审理,一举破获了两天前发生在鹿山街道东南路一家墙纸店内的苹果手机被盗案。事后有人问王川:“你是怎么认出郭某就是案犯的?”王川言简意赅地说:“穿着!”
第二例:9月上旬,有群众向公安机关报称,说甘霖镇王家村高速路桥下面,有人在开设赌场。然而每当派出所组织警力前往查处,总是扑空。警方经过分析认为,狡猾的参赌人员一定设置了暗哨。于是决定,为应对暗哨,今后接报,改由巡特警大队负责冲击。10月31日夜,王川和队友抓获了几个在三江街道路边设局的赌徒,内中有个宋某,王川认为涉嫌甘霖高速路桥下的那起赌案。经过审理,果不其然。有人问王川:“你怀疑宋某的依据是什么?”王川答:“押解宋某时,我听他嘀咕了一句‘还是桥下安全’的话。联系宋某家住甘霖镇,我就盯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