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汤寿潜与剡山师院
剡山师院是今嵊州市剡山小学前身,由监生支本、贡生支金创办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应聘任剡山师院院长[3],有资料称,汤寿潜至剡山师院任教则比蔡早10年,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已来剡山师院执教[4]。据此推算,汤寿潜在剡山师院授课育人时间应该在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剡山任教之后的1894年,汤受聘为金华丽正书院山长;5年后的1899年春,汤受聘为湖州南浔的浔溪书院山长;时过3年后的1902年,汤与张謇在通州创设师范,为我国当时最早的单独设立的师范学校;两年后的1904年,汤受聘上海龙门书院(今上海中学前身)院长,并改师院为师范学校。是年,由于汤与他人的积极资助,促成了座落于杭州大东门直街的初级师范学校。
由此可见,汤寿潜在入仕前投身于教育救国事业的较长时期中,在嵊县剡山书院就职可以说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良好起步,是为中进士而努力和形成其维新变革理念的一个重要阶段。
1908年,汤寿潜已在浙江省全省铁路公司总理任上,正逢汤早年在嵊县剡山书院的得意门生裘秀庸的父母将届七十。在庆七十大寿前,裘秀庸特赴杭城请老师为其父母作寿序。官居要职的汤寿潜在百忙中对裘热情接待,并欣然为其父母作了《松龄公暨德配王孺人七旬寿序》。寿序摒弃套话空话,借机传播了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的维新派的改革观念。
三、落户嵊县档案馆的汤寿潜函卷
1990年4月,嵊县档案馆在清理存放于麻袋中的馆藏积存零散档案时,意外发现了18卷《浙军都督府汤寿潜函卷》。这批档案形成于1911年11月11日至1912年1月9日间,是汤寿潜督浙期间致各有关知名人士的信函底稿,依次分为组织临时政府代表去函卷、省议会去函卷、军事部去函卷、财政部去函卷、外交去函卷、各省去函卷、上海去函卷、绍属去函卷、各处去函卷、海外去函卷等部分,多为幕僚起草后经汤氏修改,少量为汤亲笔稿。致函名人65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陈其美、章太炎、于右任、汪精卫、伍廷芳、王金发、谢飞麟、陈仪等等。信函底稿按收信人分类归卷,卷皮印有《浙军都督府》《××卷宗》《黄帝纪元四千六百年月日字第号》字样。这批档案虽仅是汤寿潜督浙时的部分信函底稿,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汤氏督浙档案资料的缺憾,是研究汤氏及辛亥革命史的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2010年,该档案被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1年8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经嵊州市档案馆和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有关学者编辑后,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发行。
至于这批档案资料为何会落户嵊州,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猜测是:汤氏早年曾在嵊县剡山书院执教,培养了一批弟子。其中有优秀者后来可能成了汤的亲信幕僚,任执笔函件之职。是这位幕僚将底稿带回了嵊县。至于为何会进入嵊县档案馆?嵊州市档案馆“旧·82”全宗《浙军都督府》中的解释是:“估计是‘文革’期间从个人(可能系汤的后代或曾为汤幕僚的嵊县籍人)处抄交来的。”这里说的仅是“估计”,笔者为此曾作过探究努力,但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