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初作品
专业美术路
美术的世界,是从1956年打开的。
1956年,13岁的王炳初在长乐中学读初一,美术老师就是著名花鸟画家商敬诚先生(商先生深得海派风格浸淫,题材富有诗意,笔墨功夫老辣,作品有秀逸之美)。花、鸟、虫、鱼,线条和色彩,气韵和意象,商敬诚先生让懵懂的王炳初领略了一个无声但有色的世界。这一年,王炳初正式跟商先生学画,以花鸟为主,兼学素描。
进入高中后,王炳初的学画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商敬诚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学陈白阳、周之冕一路。明代中叶大画家陈白阳以水墨大写意画法开宗立派,与徐渭史称“白阳青藤”。周之冕则以勾花点叶著称于画史。
商敬诚先生在长乐中学有宿舍,他在边上布置了一画室。往往是,吃过夜饭,商敬诚先生惬意地躺在床上抽烟,而王炳初已卷起衣袖磨墨。墨在砚上一圈圈磨,磨香飘出来了,先生也从床上一跃而起了,然后便是各自作画。日日作画,晨昏不辍。
如是寒暑3年,长者言传身教,学者眼摹手追,结合商先生针对性的白描教育——临摹福建陈子奋双钩白描作品,使得王炳初画艺日增。
1962年,王炳初前往杭州参加浙江美院考试。当时白描是现场考试,王炳初画了一盘大理菊。另外的命题作业《田园一角》,王炳初画了一架丝瓜,两只乳燕。两件作品赢得监考官刘江(现为西泠印社副社长)的频频赞许。同年,王炳初被美院顺利录取,也顺利通过美院的视力复检。浙江美院的报名和录取比例为60:1,以国画系为例,整个华东六省一市只录取了17位学生。跨进美院大门,实在不是一个“难”字了得。
日后,左眼视力不佳的王炳初,从潘天寿先生(美院院长)的秘书叶长青处获悉,商敬诚先生曾担忧他因视力原因而通不过美院复检,特意为此事致信恩师潘天寿陈情。而此事,商先生从未在王炳初面前提起。
当年的美院,学术氛围很浓,整个美院走廊都挂满了教授作品,并且作品要定期更换。美院还采取淘汰制,教授都是潘天寿先生亲自从全国各地物色来的。包括陆俨少、陆维钊、陆抑非诸先生都是潘先生所延聘。
王炳初因为商敬诚先生6年的悉心指点,初入学,已有一身娴熟的陈白阳笔墨。来到美院,又如鱼得水。章培筠教基础课白描,陆抑非教没骨花鸟和兼工带写,诸乐三教大写意花鸟,陆维钊刚从杭州大学调到美院教他们书法。南京傅抱石先生被请来讲课,李长白先生也来教过一学期的工笔课。与此同时,王炳初还开始着力于吴昌硕写意笔法,即所谓的“奔走于老缶门下”。
1969年,王炳初离开美院,先到天台文化馆工作,5年后回到老家石璜,当了一名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