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大自然
其实,王炳初一直在暗暗使劲。
当年美院停课闹革命期间,王炳初是全校有名的逍遥派:除了完成抄大字报的任务外,又悄悄临摹古帖练书法,“当时迷上了苍凉雄健的颜真卿行书,所耗白纸二三百斤。”
执教美工班后,他边学边教素描、色彩和图案,同时接触大量民间艺术。西方绘画和民间艺术给了他丰富的滋养,他的构图形式和色彩有了新的感觉,民间木雕、工艺的装饰因素慢慢呈现于画面。
1994年,到教师进修学校后,王炳初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他的作品笔墨丰富,色彩艳丽,与传统似曾相识,与西画若即若离,十分精妙自然。
但仅仅努力是不够的,艺术需要上下求索。
2000年,王炳初随商敬诚先生应邀出席海口的“全国十个城市画家写生暨展览”活动。第一次南行,王炳初即被海南的植物所吸引,热带植物茂密浓重,色彩艳丽,和江南的花草大相径庭。
那次南国之行回后,王炳初画了许多写生作品,同时改变了画法和题材。此后,他接二连三南下采风。福建、云南、海南、泰国、老挝、缅甸,几乎每年去一次。至今,已经15个年头了。他的儿子成了他最好的帮手,帮他收集和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照片等宝贵资料。后来,王炳初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选择了热带兰、木棉、榕树等作为新的画材,并采用兼工带写的技法进行表现,不过瘾,最后还是走大写意的道路。用积墨表现肌理,用色绚烂而不艳俗,气格硕大,厚重强烈。
2012年,昔日美院的17位同学开同学会,举办“向母校汇报作品展”。王炳初拿了榕树和热带兰作品过去,受到老同学和现任美院领导的一致好评。
美术史家王伯敏赞其“笔致奔放,乱而不乱;似不经意,而又极经意。得如此上乘之法,实在不容易”。
花鸟画家何水法称其作品“颇具生命力,显得生动而有富有逸趣”。
捕捉造化神功,展现自然之美。面对众多赞誉,王炳初却不好意思了,他说,他的创作远未结壳,现在正处于成熟期。
说完,又加一句:未来5年,我将专心绘事,创作出系列大作品。
语气神态,几近童稚。忽然又想起他粗细迥异的两根神经之说。
生为画家,他用来对付生活的那根神经长得太细了,而用来画画的那根又实在长得太粗了,“粗得竹筒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