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有哪些内容?
答:1.完善干部培训机制。推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大分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水平。
2.完善锻炼培养机制。坚持把上挂下派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围绕全市重点工作项目,开展干部挂职学习、跟班锻炼,不断拓宽思路和视野。坚持在项目一线磨练干部实际本领,选派干部到重点工程、信访维稳等复杂环境和急难险重岗位经受考验,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健全干部流动轮岗机制,推动干部交流使用,促进干部成长。
3.完善考核选拔机制。按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在评先评优等方面要向勇于改革创新、踏实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倾斜。不断健全选用人的机制,强化“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注重在中心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中考察识别干部,大胆使用一批“狮子型”、“老黄牛式”干部,不让改革创新、一心实干的人吃亏。特别是对改革创新表现突出、干事创业成效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到责任追究的党员干部,除政策、纪律有明文规定之外,原则上不影响该党员干部的使用、晋升和晋职。
问:建立健全澄清保护机制有哪些内容?
答:1.建立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制度。对涉及改革创新的信访举报,各级机关、部门要正确把握核查时机和方式,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对举报失实、查无实据或有轻微违规行为但不够追究纪律责任的信访问题,属实名举报的,要按规定及时向举报人反馈结果或结论;属匿名举报的,要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及时消除负面影响。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实行非涉密匿名信访件调查结果公开,对不涉及党和国家、商业、案件、个人秘密,且与群众利益相关、关注度高、事实清楚的匿名信访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公开,促进信访人息信息访,减少重复访。
2.建立诬告陷害行为追责制度。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恶意中伤、干扰改革创新或持续上访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机关、部门要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并及时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对非党员和非监察对象,司法机关要积极采取法律手段,通过司法等途径妥善处置。
3.建立案件审理助辩制度。审理改革创新中发生的违纪案件,要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违纪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可为其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影响进行作证和辩护。要从激励和保护改革创新的角度去把握,依法依纪提出处理建议或作出合理处理,切实保障违纪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
4.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对重大改革创新项目有较大突破和探索的工作,要建立完备的资料台帐(必须具有风险评估材料),经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审核后建档。备案材料可做为免责的重要参考。
问:建立健全问责追责免责机制有哪些内容?
答:1.建立健全检查问责机制。不断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对转型升级、“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上级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对重点项目进度开展不定期巡查,对行风效能开展明查暗访。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确保上令下行、政令畅通。加大问责力度,严肃追究在重大决策执行、重大项目推进和重要工作落实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制度建设,紧盯不作为、不担当等突出问题,加快形成确责、履责、问责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相应建立具体化、可操作的问责办法,强化责任追究。
2.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领导责任逐级追究制度。要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推行“一案双查”,对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作风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分管范围内顶风违纪多发的,以及对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监管缺位的,都要倒查追究领导责任。
3.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要科学设置容错免责的条件,明确容错免责的程序和范围,做到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对于符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有利于改革创新、有利于发展大局的,允许大胆探索和实践,允许先行先试。对党员干部在推进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和先行先试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和失误,符合特定条件的,可以宽容对待,立足教育引导,支持大胆工作。
问:如何将督促干部干净高效干事、激励干部履职担当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答:1.加强督促检查。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强对督促干部干净高效干事、激励干部履职担当创新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全力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
2.深入调查研究。要深入一线,及时分析研判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不断完善督促干部干净高效干事、激励干部履职担当创新的新举措,努力激发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激情。
3.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法纪观念和廉洁高效从政意识。对在改革创新中涌现出来的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努力突破、成绩显著的党员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优先提拔重用,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担负起推进嵊州跨越发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