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东坚持4年多的抗战中,他们先后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两座县城,攻克据点110余个,收复国土3万余平方公里,毙伤日军610人……
三五支队作战图
“三五支队”在嵊州市70岁以上的老人心中记忆犹新,特别在甘霖镇的毫岭、六洞口,里南乡的汉溪、奖山,长乐镇的水竹、太平、大昆,仙岩的岩头、谢岩,下王镇的樟家田、高山,浦口街道的故江、上林、东坂庄,北漳镇的牛团湾、小柏等一带山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一支能打日寇、除汉奸、替老百姓说话的部队。“三五支队”活动过的村落,老百姓主动地为部队打草鞋、做军鞋、送军粮,掩护“三五支队”战士躲避日伪军追击、为受伤战士疗伤。现70岁以上的老人在儿童时代有着听不完的有关“三五支队”打日寇、除汉奸的故事。
在日军暴行中应运而生
“三五支队”在嵊县老百姓中流传的英勇善战的业绩、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是小背景,但历史上的“三五支队”创建、发展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以枪杆子抗日救国的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浙江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抗日救亡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当时日本发动的浙赣战役受挫后,在浙东地区日本侵略军的侵华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侵略者将其主要兵力逐渐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为此浙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1941年4月,侵华日军调集4万多人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节节败退,绍兴、宁波地区诸县城先后沦陷。日军在浙东地区的城镇狂轰滥炸,烧杀淫掠,仅在余姚候青门外火车站边的树林和玉皇山,日军就用刺刀活活刺死或活埋300多人。6月11日,日军出动16架飞机轰炸嵊县县城,投下炸弹、燃烧弹138枚并反复盘旋用机枪轮番扫射,县城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化为灰烬,140家商铺和5874间民房被炸毁,财产损失千万计;炸死居民13人,炸伤6人。接着日本侵略军制造了1941年12月31日的仁村惨案、1942年5月16日的贵门乡惨案、1942年7月20日的黄泽惨案,杀害军民数以千计,财物无数。处在日本侵略战争水深火热中的浙东人民渴望有一支能打日寇、除汉奸、替老百姓说话的部队!三五支队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诞生了。
1941年4月,中共浦东工委正在积极筹建抗日武装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4月5日,林有璋(后改名林达,和蔡群帆一起来浙)率部奔袭川沙县青墩镇敌伪军据点,一举歼灭伪军警一个分队,缴获30支日式“三八”步枪。这批日式步枪是当时南渡部队中最为精良的武器。
蔡群帆和林有璋的“五支四大”后被改编为第三支队,始终是浙东游击纵队的主力之一。
1942年8月,在中共嵊县县委领导下,嵊县抗日救亡的热血儿女齐聚在四明山南麓牛团湾,成立了嵊县抗日自卫独立中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嵊县第一支抗日救亡的武装部队。独立中队成立后驰骋在四明山、会稽山麓,不断打击下乡“扫荡” “蚕食”“清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伪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曾扩编为300多人的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一次在牛团湾战斗中失利被重创,部队被打散。嵊县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仙岩镇岩头村重建了抗日救亡的武装部队(当地人们习惯上称为岩头部队)。
1942年8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纵队”在四明山成立,统一整编了浙东各地零散的游击武装,成立了三支主力部队,番号即为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1943年2月,第四支队与第五支队合并,组成新的第五支队,改编以后的第三支队和第五支队,合称“三五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