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斗智斗勇中创造传奇
整编后的三五支队活跃在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地区)四南(四明山以南的新昌、嵊县、东阳、诸暨等地)地区,他们英勇善战,不断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43年4月2日,20多名卖柴的山里人挑着松柴,到宁波西门外的西成桥赶集。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卖柴人刚好走到杨家祠堂伪军据点附近。瞬间,卖柴人从松柴中间抽出驳壳枪,解除了祠堂门口伪军岗哨的武装。随即,卖柴人冲进祠堂,一声高喊:“缴枪不杀,举起手来。”平日里为虎作伥的假洋鬼子,这时,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地做了俘虏。这一仗,化装成卖柴人的三北游击司令部便衣队一举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3支,驳壳枪2支,子弹1000余发。像这样不发一枪一弹,俘获日伪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的奇袭,是三五支队的拿手好戏。轻机枪可算是重大的战利品。当时,中队长张友知亲手缴到了一挺轻机关枪,很是兴奋,端起枪朝宁波城方向打了一梭子子弹。宁波城里的日伪军听到枪声,一下子紧张起来,马上在宁波全城实行戒严。
1944年1月8日,三北游击司令部正式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并弃用了“淞沪游击”的灰色番号。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
1944年1月,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岩头部队)奉命参加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统一组织的整训。整训时岩头部队被正式命名为“嵊东抗日自卫队”(部队主要由丁友灿同志负责,被称为丁部;对外号称三五支队)。整训后的嵊东抗日自卫队政治、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活跃在四明山南麓和会稽山地区歼日寇灭伪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绩常常被浙东游击纵队首长肯定和表扬。
同年9月13日,新昌县抗日自卫大队的显超部队从内线得到情报:“驻新昌县城的日军要通过兰沿大桥下乡扫荡”,显超部队决定在兰沿大桥上袭击该日军,由副队长陈汉中率领20多名战士,在拂晓前进入了预设阵地埋伏。战士们顶着暑热一动不动地潜伏在新昌兰沿大桥附近等待着敌人。10时许,驻新昌县城的日军趾高气扬地下乡扫荡,踏上了大桥,这时陈队长一声令下,机枪手首先开火,接着手榴弹纷纷在桥上开花爆炸,日军抱头鼠窜,不到半小时解决战斗,打死日军7人,缴获长短枪7支。9月26日,张周铨等6名战士在新昌城西外石演路廊拦截出城下乡扫荡的日军,当场击毙日军2名。
1945年4月26日,驻嵊县县城的日军五六十人,配备轻重机枪,在太阳旗的引领下,大摇大摆地从县城出发到城东棠头溪抢粮,志在必得。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1945年奉化西区划入后,改称为嵊新奉中心县委,部队也改称为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接到情报后,立即从上林村出发赶到棠头溪村附近,在大队长肖松林指挥下埋伏在从县城到城东日军经过的大路两边。日军快接近棠头溪村边时,肖松林一声令下,埋伏在大路两边的战士长短枪一齐向日军猛烈射击,二十分钟结束了战斗,当场打死日军5名,打伤多人,并缴获一批枪械弹药,日军狼狈不堪地逃回县城。
不久,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升格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主力部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发展成为著名的王牌军中的王牌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的第六零师,被国内外军事家赞誉为“江南之杰”;被人民颂扬为“常胜将军手下的常胜军”。最近被网民军迷们选定为十大王牌军前五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浙东坚持4年多的抗战中,浙东游击纵队先后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两座县城,攻克据点110余个,收复国土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同胞400万,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伪军副旅长以下3062人,俘虏伪军团长、支队长以下5004人。1000多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忠骨埋在浙东大地青翠的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