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嵊县组织重建,重建后的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嵊新奉、嵊西、绍嵊3个县级党组织,嵊新奉县自卫队、嵊新奉抗日自卫总队等抗日武装,以及嵊新奉、绍嵊两块根据地,有力地支援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8月13日,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淞沪会战,上海沦陷。中共上海党组织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号召,有组织地派党员回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8月下旬,上海丝绸系统党的负责人吴仲超派上海美亚丝绸十厂罢工总代表、嵊籍中共党员王寄松(王季松)回乡,开展抗日活动和建立党组织。当时嵊县以张珂表为首的抗日青年正通过开办大众书店、编印散发《要闻简报》等活动开展抗日宣传。王寄松到嵊便与张珂表取得了联系,共同商讨如何开展抗日活动,决定除利用嵊县抗敌后援会及其《抗日自卫》周刊进行宣传外,成立一支小型流动宣传队(即9月上旬成立的第一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国流动宣传。9月下旬,吴仲超又派中共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党的联络员骆又余到嵊联络和检查工作。骆又余根据党的《关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和党组织负责人吴仲超“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的指示,以及嵊县抗日活动的情况,发展了进步青年张珂表和从沪回嵊的失业青年尹仲芳(俞林)为中共党员。同月底,骆又余代表上级党组织,宣布成立了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指定王寄松担任书记,尹仲芳为组织委员,张珂表为宣传委员,隶属上海丝绸系统党组织领导。这是抗战爆发后嵊县党组织重建的第一个党的县级领导组织。
1937年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杭州皮市巷成立。不久,省临工委组织部长邢子陶到嵊考察党的抗日救亡工作,着手开展建党工作。邢子陶详细考察了嵊县抗日救亡和党组织的情况后,在县城养老堂设临时联络处,称“新四军参谋联络处”,以便开展建党和抗日救亡工作。同时通过考察和了解,在城区、嵊西、嵊东和三界等地发展了一批抗日救亡积极分子入党。在此基础上,于1938年1月,在邢子陶主持下,成立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隶属省临工委领导。由王正山(王明远)任书记,袁于田(袁庸泉)任组织委员,张珂表任宣传委员,黄公石(黄德鋆)为委员。2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顾玉良担任省工委书记,张崇文为宣传部长,邢子陶为组织部长,高子清(王文祥)、徐洁身为委员。省工委机关从金华迁至嵊县太平乡(今嵊州市长乐镇)沃基村新屋台门邢子陶家中。5月,中央决定撤销省工委,建立浙江省临时省委,统一领导全省党组织。并成立浙南、处属、台属、宁绍和金衢5个特委。中共宁绍特委在沃基村邢子陶家成立,顾玉良任书记(后为杨思一),邢子陶、杨思一、高子清为委员。会议决定特委机关设在邢子陶家。后又在县城白莲堂弄嵊县抗敌后援会政训组负责人陈午韵家设立秘密联络点。特委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邵明)、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月珍)、职工委员会(书记马青),辖嵊县、新昌、上虞、诸暨、余姚、萧山、绍兴和宁波、定海、宁海、慈溪、奉化等县党组织。在宁绍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嵊县党的工作进一步深入,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发展了党员,许多地方建立起党的支部组织。为适应这种形势,1938年6月,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嵊县委员会,邢子陶兼任书记,张珂表、王正山为副书记,张璞君(骆宾基)、杜玲君(杜晓蓉)、袁于田、周飞为委员。同时设立了组织部(部长袁于田)、宣传部(部长张璞君)、妇女部(部长杜玲君)、青年部(部长周飞)等工作机构。11月,宁绍特委为了便于领导和开展嵊新两地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决定把中共嵊县委员会扩建为中共嵊县中心县委,管辖嵊县、新昌两县党的工作。扩建后的嵊县中心县委由王正山(1940年1月起为杨源时,又名斯旦)担任书记,周飞(组织部长,后为周迪道、陈布衣)、张璞君(宣传部长,后为竺曾撰)、丁友灿(农民部长)、杜玲君(妇女部长,后为张月珍)、赵虞(青年部长,后为周孟夫)为委员。后又增设妇女委员会(书记郭雪聪),青年委员会(书记周孟夫),职工委员会(书记杨源时兼)。
从临时县委成立起,党的工作始终以中共中央颁布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为指针,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广泛深入地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成立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活动。
党在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通过党员团结群众,发动教师和知识青年,创办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台门学校,开展募捐、慰问、培训救护人员等活动,培养和发现积极分子,充实党的队伍,分别在第一流动宣传队、第二流动宣传队、政治工作队、城区业余宣传组、群力书店、剡山小学及东坂庄、故江、东郭、东林、开元、山口、长乐等地建立了党支部。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按地区先后建立了城区、嵊东、嵊西3个区委。嵊西区委还设立了开(元)长(乐)太(平)、山口、下西、水竹庵4个分区委。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党的队伍迅速壮大,党员得到了实际锻炼,党的组织不断巩固发展,至1939年底,全县已建立3个区委, 35个党支部,有党员299名。这是嵊县党组织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黄金时期。
1941年4月,日军发起宁绍战役,第一次流窜到嵊县,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5月起,日机轮番轰炸县城,并制造了“6·11”空袭惨案。7月,绍属特委书记杨思一指示:嵊县已成为抗日前线,日军可能侵占嵊县,但他们只能占领点与线,不可能控制广大地区,嵊县党组织要有相应的精神准备,认识开展武装斗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机会和关系掌握各种武器,并以灰色隐蔽的面目坚持长期斗争。根据这一指示,嵊县党组织一面积极发展党的外围组织,组织巡坂会、戒赌会、读书会等群众组织,掩护党的工作,并将其积极分子秘密组织成立游击小组;一面派党员通过各种关系争取或打入国民党乡村自卫队和土匪部队,直接掌握这些武装,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1942年7月14日,嵊县、新昌沦陷。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为抗日斗争的需要,各地重新划分地区,恢复党委制。浙东区党委根据形势和嵊新地区的特点,对嵊新区域作了调整,以曹娥江(剡溪)为界,将嵊县分成东西两块地区,曹娥江(剡溪)以西地区建立中共嵊西县工作委员会;曹娥江(剡溪)以东地区、嵊南地区和新昌全境合起来建立中共嵊(县)新(昌)县委员会。1945年6月又建立了绍(兴)嵊(县)县委。这些县级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各自辖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分别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共嵊(县)新(昌)县委员会于1942年7月下旬建立,地域范围包括嵊县的东区、南区和新昌全境,由邵明任书记,丁友灿、俞震、傅志评、魏湘生、周士标、张平山为委员,隶属中共四明工(地)委领导。县委设立了组织部(部长魏湘生),宣传部(部长周士标),统战、武装部(部长丁友灿),部队工作委员会(书记邵明兼),妇女委员会(书记杨明,后改设妇女总支委员会,负责人周瑛)等工作机构。下辖嵊东(1943年3月改设为下东)、中东、新北、南山4个区委(区特派员)。1945年2月奉化西区划入后,中共嵊(县)新(昌)县委扩建为中共嵊(县)新(昌)奉(化)中心县委,书记邵明,委员丁友灿、肖松林、魏湘生、周思义。县委下设组织部(部长魏湘生)、宣传部(部长周思义)、武装部(部长肖松林)3个工作机构。在原基础上增设里东、奉西2个区委。4月,浙东区党委派邢子陶任中心县委书记,邵明任副书记。这个地区党的工作方针,除新昌东、南、西区等国民党统治区仍贯彻“荫蔽精干”方针,通过合法斗争,掌握情报,搜集武器,为抗日武装斗争服务外,对嵊东、新北等沦陷区则由“荫蔽精干”转向武装抗日,中心任务是筹建武装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县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一边继续执行“荫蔽精干”方针,开展合法斗争,做好情报联络工作;一边筹建武装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各方面的胜利,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