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在嵊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初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等。2007年创办中国“慰安妇”资料馆。著有《慰安妇研究》《日军性奴隶》《上海城区史》《上海近代黑社会研究》《中国简史》(主编)、《中国毒品史》《1909年万国禁烟会研究》等3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声音
“通过历史研究略尽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一点义务与责任。”
——苏智良
他是著名的史学家,在上海近代史、毒品史、黑社会史等领域研究成果显著;
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开启了“慰安妇”历史真相的调查研究;他对“慰安妇”问题持之不懈的研究,除了揭露日军当年的暴行,让历史记忆保持唤醒状态之外,更是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苏东坡后人
七月的上海,阳光遍地,树影斑驳。我们走进上海师范大学,找苏智良教授所在的文苑楼,沿途路过一大片青草地,再往里走,文苑楼便安静地矗立在那里,红墙白边的古朴建筑,以其浓郁的人文气息,展现着历久弥新的岁月沉淀。
在7楼的办公室,我见到了刚从外滩结束讲座匆匆赶回来的苏智良教授,因为错过了约定的时间,他连连致歉,笑容温暖。
在随后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与苏智良面对面,听他讲述他所研究的历史课题。苏智良喜欢历史,喜欢从一堆故纸史料中梳理出新的史实线索。
“文化大革命”时期,17岁的苏智良主动申请插队到了江西婺源,22岁时考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历史系,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当过红卫兵。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对自己当时的行为很不理解。”苏智良说,这也是他选择历史系的原因之一。“我父辈祖辈经历过抗日战争,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知道这些浩劫带给整个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是怎样的伤痛,所以我想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浩劫,这些浩劫过后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思考。”他说学了历史,就想要通过历史研究略尽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与责任。
同样,苏智良也从未忘记过自己家族的历史。他告诉记者,国家、家族、姓氏,从来血脉相连。家族的历史不可断代,宗氏与个人的关系也不可分离,人人都应关心自家的姓是从哪里传承而来,一个家族是经过怎样的变迁才成为如今的模样。
根据在嵊州发现的宗谱记载,他们家族是在元代定居嵊州;始迁祖系苏东坡公下第九代孙,是东坡公之三公子苏过门下第八代孙,为东坡直裔,算来苏智良是苏东坡的第三十一代孙。
在苏智良父亲苏成夫4岁时,嵊州遭日军侵略,家里生活无着落,于是爷爷苏钦堂带着家人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逃难到上海谋生。到上海后,苏钦堂在当地办起了工厂,那时候工厂的工人都是嵊州人。爷爷对老乡十分关照,遇到有困难的老乡往往是二话不说就会帮忙。
从抗战岁月到上海解放后的十多年里,从嵊州来上海作客、求学、谋生的三界沈湖村的远亲们,大多会到苏智良的爷爷家落脚。有的还会住上数日,叙叙乡亲之情,聊聊趣闻轶事。现在,爷爷早已经去世,但每年苏智良都要陪父亲苏成夫回到家乡扫墓,共叙同根同宗的亲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