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张明炎,1952年出生,甘霖镇楼下村人,北京市月坛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声音
“创业难,难在困惑之时的抉择,和关键时候的坚持。”
——张明炎
16岁开始当学徒工,走上凭手艺吃饭的道路,到如今在北京安家置业,成为一家家具企业的董事长。张明炎说,自己今天的小小成功对于这个行业、这个社会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足以提起;但就个人而言,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有理由为一路走来的自己觉得骄傲。
一
1968年, 17岁的张明炎中学毕业后,当起了木匠学徒,跟着同村的木匠师傅学手艺。在常人眼里,靠手艺吃饭既辛苦又累,他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甚至刨木板时双手磨出了血泡,他依然乐此不疲,而且越来越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喜爱和兴趣:“看着一堆堆普通的木材,经过设计,再经过自己的劳动,最后变成一件件实用的家具,这个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
凭着一股天生的钻劲儿,张明炎很快出师,之后,他又特地跑到邻近的村子,跟手艺娴熟的师傅继续学艺,并开始接活儿干。柜子、床、桌椅,都是那时候做得比较多的流行的家具,张明炎不但木工技术扎实,做的家具既漂亮又耐用,而且对客户交办的事特别用心,这个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请他做家具的人也排起了队。
1978年,在老家一带已比较有名气的木匠师傅张明炎,带着徒弟开始走南闯北揽活,并在吉林落下脚来。他带去了南方时新的家具式样,又对质量严格把关,加上勤劳不怕苦的本性,有时为了满足客户的时间要求,他连晚上也不休息,别人需要做两三天的活,他一天就完工了,在质量上却丝毫不偷工减料,几乎每一个客户都非常满意,老客户还不断地给他介绍新客户,这样一来,他的木工班在吉林很快有了名气。而因为活多,他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来说非常丰厚。一身的好手艺换来这样的收入,他也越干越有盼头。
1983年春节,张明炎回老家嵊州过完年,又重新踏上了回吉林的路途。途经北京时,受一个朋友所托,他前去帮忙做点小活,因为工具都留在吉林,他就到丰台区一个家具厂去借工具。这个家具厂是一个校办企业,因为缺乏内行的管理人员,经营勉为其难,校长正在四处寻觅厂长人选。获悉张明炎是木工好手时,校长十分高兴,问张明炎愿不愿意留在丰台。张明炎有点犹豫,因为当时他的收入已经不错,而在吉林,还有不少客户都等着他回去做家具。但思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选择:留在北京的这个校办企业当厂长,月工资700元。
说到当年的选择,张明炎开玩笑说,是因为700元的工资,在当年也是很诱人的收入了。但事实上,更关键的是他心里的一个念头:长年这样四处漂泊做手艺,也不是长久之计,他内心里更渴望能突破自己,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出来。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个转瞬之间的念头,原本到吉林的张明炎留在了北京,并从此之后在北京扎下根来,创业、安家,转眼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