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 全程跟踪 全面管理
日前,崇仁中学举行了“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启动仪式。该校秉承“办社会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以“温暖化教育”的理念,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力争让每一个个体都绚丽多彩。
这一育人模式的特点,一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二是所有学生都要接受相应的导师指导,三是育人贯穿教育的始终。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主要是教书,只关心学生的文化成绩,教育学生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的责任的做法。教师不仅会教书,更要会育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等方面,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家庭与学校联合、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育人新模式,收到“教师学生共提高,家庭学校俱受益”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导师的选择和培训
这里的“选择”不是选择哪些教师可以做导师,而是选择哪位教师可以做哪些学生的导师,比如学生优势学科或劣势学科与相应老师的匹配,单亲家庭、贫困生、学困生、问题生等与相关老师的搭配问题等。一般来说,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倾向于哪位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适当调剂,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关于导师的培训,就是学校要在大方向上指明导师“为什么导、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
首先,要讲明设置导师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奖惩等。因为一线教师工作紧、任务重,导师制实际上是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了工作负担,那就要让教师了解并理解,打消他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愿做、爱做、主动去做,这是导师制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明确导师工作的范围,即“导什么”。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所导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以德树德,以志励志”,做学生的楷模,逐渐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主、自律、自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品德,做一个积极、健康、上进的优秀学生。
导师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导师要先对所导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视具体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其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阶段学业,如愿地进入更高一级学段的学习。
导师是学生生活上的启导者。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如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大到经济难题、感情纠葛甚至单亲家庭缺失的爱等,都应尽力给予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导师是学生心理上的辅导者。当所导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挫折时,导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视野开阔,精力旺盛,生活优裕,情感丰富,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高度发达的时讯网络时代,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引诱、困扰或误导,甚至误入歧途。导师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困难挫折,激发起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愿望。
导师工作的开展
导师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要求导师在工作中专心、细心、耐心、精心、爱心“五心”并举,既要会做慈母,还要敢做严父。
学生分配。一般来说每名导师所带学生以1-3名为宜,若太多,导师可能忙不过来,或是虽“导”却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细致、扎实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级学生又分配不完。学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情况了解。导师首先要通过谈话、问卷、电话等形式、手段对自己所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作初步了解,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加深了解。导师对学生了解越全面、透彻,工作越好开展,指导越能对症下药。
定期交流。交流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导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各方面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沟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学困生和问题生,最好还要有方案设计;第二,导师每周要与班主任、课任教师沟通一次,了解所带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行为习惯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三,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交流一次,尤其是走读生,更要做到家校沟通,互通信息,防患未然;第四,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这点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对时间、次数作适当调整。
追踪辅导。每名导师所导学生一般是1—3年,因此,每位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论文等)。
当然,以上仅是学校对导师的基本要求,而学生是变化的,事情是发展的,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