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层面上的措施
建立导师会诊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由班主任牵头,每两周举行一次(也可以视情况随时进行,因为单位小,导师相对集中,灵活方便),针对某个(或几个)学生或针对某个(几个)问题或现象,尤其是问题生或棘手问题,各自提出问题,汇集集体智慧,共同诊断,献计献策,制定下一阶段教育计划,共谋发展,共同提高。
建立个案分析制度。以学部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每月组织一次个案分析会。导师针对自己所导学生一个月的发展变化(可以是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谈话)进行综合描述,给大家提供借鉴,既是为发现情况,增强导师责任感,也是为其他导师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供一个平台。
建立导师交流制度。以级部为单位组织,不定期(每学期可组织1—2次)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分析会、交流会)组织导师交流,最好是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允许导师畅谈自己的做法、看法、体会或者意见、建议等等,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充分迸发智慧的火花,这类似于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制度。
建立导师论文和个案分析评选制度。每学期每位导师必须至少提交一篇论文或个案分析参加评选,对评为优等的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在评职晋级中给予适当加分并向报刊推荐发表。
建立监督奖惩制度。因为导师大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高中,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压力沉重地压在老师头上,如果学校疏于管理,导师常常只关心学习,而对其他方面则不管或少管,使得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学期中要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期末还要由校级导师考评委员会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
考评方式:一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二是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导师工作情况,三看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四看导师的工作计划、总结,五看导师的个案分析、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对以上方面分项考评打分综合,评出一二三等奖或优、中、差等级。对考评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金,可以与本年度的评优挂钩,也可以与老师薪资结合(如评为优等的可上浮一级工资等),还可以与评职晋级挂钩等等。当然,对工作不力、不作为甚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导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此外,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专辟出几间“师生谈心室”(或曰师生交流室、师生工作室、师生话吧等),这样更便于师生平等互动、加强沟通,尤其是学生,才更能敞开心扉畅谈。如果在办公室,往往因其他教师的在场使得学生有所顾忌而影响谈心效果。
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有效地弥补了班主任难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的不足,而且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使教书育人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导师制创新形式加强了师生、家校的沟通,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在快乐中成长的氛围,既能逐渐构筑起一种真诚和相互关爱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能有力地促进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加强了家校沟通,增强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家校联系制度,承担起对家长的指导责任,并牵手家长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