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骆玲萍的“剡编竹艺”坊是两年前成立起来的,而她早在2008年就着手搜集一些非遗项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嵊州的越剧、陶泥、溪山第一楼、亭台楼阁、民乐、古建筑……她一直在寻找一条非遗文化和美术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2015年,剡山小学成立竹编工作坊,推广国家级非遗项目——嵊州竹编。校长找到骆玲萍,让她担任坊主。
担任坊主后,骆玲萍立即开始马不停蹄的走访。走访嵊州各乡镇的竹编厂,走访竹编老艺人、非遗传承人;跑东阳收集竹编资料,参观竹编博物馆。坊主的角色,把她潜伏在心底的竹编情感完整无缺地挖了出来。
骆玲萍的老家在石璜镇徐家培,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个竹编厂,厂里有很多篾匠,还有许多竹编女工。村里的马路上,溪滩上都晒着一把把剖好的篾丝。厂里经常编“鹅篮”,那篮子像活的大白鹅一样,活泼好看,憨态可掬。她是喜欢竹编的,那时她就想,有朝一日,如果自己能编这样一只鹅篮,该是多么美好。
隔了20多年,那个竹编梦想竟然向她招手了。
当坊主过程中,她不仅收集资料,编写教材,讲课,教学生编作品,还聘请竹编老艺人来学校授课。
有一次,竹编老艺人胡六久应邀教学生“串球”,当一根根篾丝在他手下行云流水般穿插时,同学们都看傻了,惊呆了,彻底服了。一位小男生在下课后,直接冲向胡六久,扑通一声跪倒在胡六久眼前,一定要让胡爷爷收他为徒。这场面,把骆玲萍感动得一塌糊涂。
他们如此轻易地爱上了竹编,并且爱得那么深沉那么痴迷。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特别强,学会了简单的编织技法后,他们就糅合自己的创意,在作品中添加纸、羽毛、毛线,把作品编得可爱又有趣。
在传统竹编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情感和生命的感悟力,那就是“活化”传统竹编。骆玲萍最开心最骄傲的莫过于此了。
短短两年时间,骆玲萍不仅在嵊州上过《剡编竹艺》课,还在绍兴、温州等地上课,课程获得了浙江省美术优秀拓展课程、绍兴市基教类课题一等奖、浙江省地方课程评比一等奖等殊荣。
活化非遗传统竹编,滋养学生核心素养。从学校到社会,骆玲萍不遗余力传播竹编,推广非遗,活化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