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试验,解决了沙漠治理的一个难题
娄志平一年去沙坡头两次,选择在风沙最大的春季和秋季,每次去少则20天,多则两个月,观察沙子和沙丘移动的规律,思考设计治沙方式。在一次一次试验失败后,2008年,娄志平设计出了“八字形网笼沙障”,并提出“治理沙漠的关键是固定流动沙丘”“流动沙丘顶部拦沙”等理论,这在当时的治沙领域是一个创新,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还专门收录了他的论文《串联式捕沙网笼拦沙坝拦截流动沙漠的原理和效果》。对一个农民而言,能跻身这样的“学术殿堂”无疑是个神话。
八字形网笼沙障和流动沙丘构成了拦截流动沙漠的长城(资料图)
据介绍,“八字形网笼沙障”由两个网笼片组合而成,相互紧靠,底边分开构成八字形,沿着沙丘顶部安置,拦截被大风吹起的沙子。但八字形网笼沙障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如果风力再大一些,会掀翻网笼片,拦沙效果大打折扣。
防沙没有取得最佳效果,娄志平决心改进设计,一定要研制出更有效的防沙设施。
又经过无数次的风洞试验,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2013年,娄志平的“悬袋网沙障”问世。“‘悬袋网沙障’的上部是高于沙漠地标的八字形网笼,下部是埋嵌在沙漠中装满了沙的袋底,这种像是悬挂着的袋子,无论多大的风都不会被吹倒,可达到彻底控制流沙的目的。”娄志平说,利用这项技术,他分别在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青藏铁路等地建了阻沙坝固沙样板工程,拦沙效果十分明显。目前这项发明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娄志平的发明进行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发明具有创新性,在工程固沙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3月,青海省科技厅向娄志平颁发科学技术成果书,肯定了高立式悬袋网沙障及另一项发明U形固沙网技术。
准备在联合国会议上推介自己的技术
娄志平现在已是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内蒙古沙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在治沙界已小有名气。但他坦言,虽然自己的治沙方法取得了很大效果,也在中国西北三分之二的沙漠上建了样板工程,且都获得成功,但自己毕竟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场合仍然人微言轻,影响了推介力度和速度。
的确,娄志平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让他最无奈的是,一开始根本就没人相信他,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于是,娄志平一方面不断完善治沙理念,一方面四处“推销”这种理念。“我不图什么,为钱?我以前的生意做得很好;为名?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想。我就是想为中国的治沙事业出点力。”正是秉持这个宗旨,娄志平常年不辞辛劳地辗转在大西北沙漠地区。
娄志平很早就听说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举行,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把自己的治沙技术推介出去。让他高兴的是,他如愿获得了9月6日在鄂尔多斯参加会议的邀请。
娄志平告诉记者,会议期间,他会重点向世界各国的治沙专家介绍他的两种发明:悬袋网沙障和U型固沙网,希望这两种治沙效果极佳的技术能为全世界的沙漠治理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