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嵊州文创(第四期)】郑兴国:刀下功夫 根上乾坤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2017年10月18日11:57:00 

  行当:木头与雕刀的初次接触

  对于长于农村的60后来说,选择学一门手艺就意味着有了谋生之道。

《子在川上》

  1980年夏天,高中毕业的郑兴国即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开始跟表哥学做雕花匠。

  木床,脸盆架,橱柜……郑兴国跟着表哥为一些家具雕刻花鸟树木,但郑兴国却对人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村子里有个泥塑匠,擅长立体雕,郑兴国常常对着他的作品,一站就是半天。他还借来一些相关的人物画册,全心全意地进行描摹。

  郑兴国的根雕之路,似乎从那时起,就轻轻地打下了伏笔。

  21岁,郑兴国开始闯荡江湖。那年,他和好友杨柏松赴淳安县工艺美术厂打工。淳安离新安江近,新安江因为新安江牌香烟,让他们感到很亲切。

  去淳安果然是走对了路子。当时,淳安工艺美术厂的雕花师傅一般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元,郑兴国每个月可以挣120元。在那里,他接触了大量的人物雕刻:四大美女、弥勒、观音等等。有些高难度的雕刻,比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题材,别人不敢轻易下手,他却主动请缨。不久,因为慕东阳木雕的美名,他们又弃淳安而赴义乌。义乌那家木雕厂为东阳木雕厂加工,经常有东阳的木雕师傅过来授艺。这一次,他们是冲学艺而去。

  东阳木雕对人物面部造型有三刀法之说。听师傅讲解三刀法后,郑兴国觉得有些人物雕法上的疑窦豁然开朗,就像练武功的武师,打通了全身的经脉。所谓十年苦练,不若名师一点。这年正月,郑兴国他们接下了义乌元宵灯会雕凉亭、雕狮子的一些活儿。

  比谁做得快,比谁的手艺更精致,比谁的刀工更细腻。轧在一帮老师傅堆里,郑兴国赶速度,赶雕功,很快在厂里崭露头角……

  也许,郑兴国的身上一直活跃着不安分的商业细胞。23岁那年,他和杨柏松合计着要办一家梳妆台厂。淳安产木头,他们喊了四五个木匠和油漆匠下去,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可是,这一次,他们一败涂地,把自己的存款以及贷款都赔了个精光。中秋节那天,他们和淳安工艺厂的厂长在街头相遇(其时,厂长也经商落魄)。三个人想去喝点小酒,吃碟点心。三个人就把他们的衣袋裤袋都翻遍,还是凑不齐半斤老酒钱。后来,厂长回到家里,找出女儿的储蓄罐,才找到6角7分钱,实现了他们喝半斤老酒的愿望。

  办梳妆台厂失败,郑兴国又转而经营木材,木材卖掉一些,烂掉一些,被人拉走一些,他们再一次血本无归。债务越欠越多。

  1988年,郑兴国妻子怀孕。生孩子那天,他带妻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快了,叫他们住下来,郑兴国却转身带妻子回到出租屋里。因为他的身上没带一分钱。回到家里,刚好有一位朋友去银行里还贷,这笔钱,就临时成了郑兴国妻子的住院费。

  借债还贷,借贷还债。到1989年,郑兴国成了负六万元户。村里得知内情的人都摇头叹息,这个郑兴国这一世人,连利息都还不清了,可惜呀可惜。

  相关文章
【嵊州文创(第三期)】金祖稠:紫砂壶里日月长
【嵊州文创(第二期)】宓风光:无限风光在“泥潭”
【嵊州文创(第一期)】郑剑夫:潜心雕龙化神奇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