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悠悠番薯情”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慎言 2018年05月25日10:26:21 

  我对番薯怀有特殊的感情,应从辍学务农的经历讲起。

  1959年,那是“人定胜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跃进年月,我到家没几天,连长(村长)就派我去水库工地管食堂账。我每餐称七八十斤番薯,倒入一只大桶里,炊事员用硬脚扫帚扫几下,不刨皮,就切开下锅,无米。煮熟的番薯汤,无番薯本色,黑糊糊的,我每餐盛一小碗,实在难以下咽。可傍晚收工回来的男女民工,蓬松的头发结了冰,亮晶晶的,蜡黄虚肿的脸,裂开口子的一双双粗糙的手,捧着一个个污黑的小钵头,却狼吞虎咽。这是我初涉社会真实地见到老家的父老乡亲。是夜,我挤在他们的稻草铺上,四周鼾声响起,我却饥肠辘辘,久久不能入睡,一种比黑色薯糊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稚嫩的心。

  至1960年下半年,连(村)大食堂已岌岌可危,番薯汤、腌菜粥也难以为继。在那艰难的时光里,食堂打来的饭,我们总是吃不饱。母亲吃番薯从来不剥皮,吃菜泡饭,几个麦汤圆捞到我的碗里,还口口声声对妹妹说,“你哥上山下地出大力!”有时,我听到这句话,瞟一眼低头喝汤的妹妹,泪水夺眶而出,忙把麦汤圆拣到妹妹碗里。啊,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不是“人”过的年月!其时全村的溪埠头、水井边,挤满了捣葛藤、狼箕,洗红心草根的人们。

  一天,夜幕已早早垂下,大地一片漆黑,可去邻村借粮的母亲还未回来,大食堂里打来的半饭甑的番薯汤,已无半分热气,我跟妹在煤油灯下静坐苦等。突然,后门吱的一声,母亲挑着两袋番薯,跌跌撞撞地走进门。母亲说,她躲在村边的坑洞里,不敢进村,倘被村人瞧见,她怕别人来借,更怕连累邻村小姨娘。这一担七八十斤的救命番薯,至今历历在目。

  1961年下半年,食堂停办,上级政策松动:分了自留地、自留山。社员利用早晚间隙,田边、地角、溪畔、涧谷,见缝插针,村里暗暗涌动着开荒热。这一年是我凤凰涅槃的艰难时刻,为活命,求生存,我也开荒种地。

  开荒,谈何容易。生产队撂下熟地,早已名花有主,田边、地角哪有我的份?想来想去,只有刚分到的一块竹山,我决心杀鸡取卵,砍竹为地。开竹山难,表层鞭毛如网,地下竹鞭横亘,几天挖掘,我手上血泡淋淋,进展甚微。一个雨天的傍晚,春弟帮我掀一块平板的大石块,因我力不足,石块倾折,小腿划出一道寸长的口子,鲜血直流。春弟迅速在深土中挖出一泥块,撒上尿,敷在我脚上,用大手巾扎紧,背我回家。当我伤稍好,再次登山的时候,惊呆了:春弟已帮我整理出一块坡地。多善良的人啊,他把那次事故当做自己的责任。可第二年春上,时局又骤然紧张起来,“割资本主义尾巴,严查移林化地” ,我成了资本主义典型,自留竹山被收回,还挨了一顿“批斗”。是夜,母亲号啕大哭,家里像死了人,聚满了全台门前来劝慰的好心人。

  家已山穷水尽,我把命豁出去,铤而走险,去远离村域约三千米的茶山旁劈山开荒。一个冬天,风雨无阻。有时大雪纷飞,别人在火炉膛烤火取暖,我却戴笠披簑,挖掘不停,终于整理出半亩坡地。大山,确实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你虔诚地投入她的怀抱,总能得到她的庇护和养育。新开垦的山地番薯,虽藤蔓不长,个头不大,却个个光滑闪亮,约千余斤。母亲、妹妹更是满心欢喜,饿肚皮状况得以缓解。但我更感激村里的乡亲,他们明知我私下开荒,占有生产队的半亩土地,不举报,让我糊口活命!

  1965年,我已是生产队正劳动力,也有一双厚茧累累粗壮的手,负200斤重担,上坡、下坡、走田塍如履平地。该年,为发展生猪产量,大队又分了自留地、饲料地。这些地,到了社员手里,不断向四周扩展,小地变大地,瘦地变肥地。像我个人,生产队分配的番薯不计,自家年产番薯3000余斤。过冬番薯要埋在土里,我每年约五藏,每藏约四五箩。于是秋后,村域近旁的向阳坡上,凸显出一座座番薯冢,成了老家一道独特的风景。

  番薯是过冬的主食,经母亲的手,使我百吃不厌。青菜番薯泡饭,外加几粒晚米汤圆,秀色可餐、清脆爽口;豇、绿豆番薯汤,撒上几粒糖精,微甜,不用咀嚼,入口即化;糯米番薯饭,红白相间,滑糯耐饥;煮一大镬干瘪、味甜的小番薯,内蒸一钵头饭,先吃番薯后吃饭,吃剩的晒成番薯饼,作为明春上山砍柴、背竹的垫肚点心;即使中午米饭,饭搁上也要蒸上数块番薯,作为肚皮的垫料。至于正月里的消闲食品,纯番薯干、芝麻番薯干,拌上花生、栗子,当然更是高级食品了。番薯多,养猪多,猪多钱多。1966年,我家那头350多斤肥猪出售,售价160余元,轰动山村。番薯多,稻区农户纷至沓来,番薯兑谷、番薯拌大麦烧酒,丰富了村民生活。那时每当吃饭时分,墙上的有线广播响起,或新闻、或戏曲。母亲看着我微红的脸,一口一口地呷着番薯烧酒,笑着对我的儿子说:“你爸做人真爽快,天天吃小唱酒!”大地回春,农民喜悦。

  朋友,此刻,你一定理解我对山、对番薯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了吧!

  如今饥饿的时代早已黄鹤远去,老家的“番薯冢”已绝迹20余年,当年的大批开荒地也早已变成竹林、板栗、花木、水果。但我要郑重地告诫我们的后辈——你们一定要珍爱当下的生活。珍爱生活,才能理解幸福。一定要感恩大山,因为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山一份浓浓的情。不管你离家多远,手中握有多大的财富和权力,大山永远是您的母亲,应该心存一份记忆、一点畏惧,一分崇敬!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小张和小张们”
生活圆桌之“一碗白菜汤”
生活圆桌之“邻居之交,刚好就好”
生活圆桌之“禹山怀古”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