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嵊州文创(第三十四期)】郑紫东:在刻刀与流年里守望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马丽萍 2018年08月30日11:40:37 

  人物简历:郑紫东,1988年出生,师从郑兴国,根雕作品多以孩童、笑佛、仕女为题材,其创作的《飞天》《风情万种》《阿诗玛》等系列女性题材作品曾多次获奖。2015年获得绍兴市青年艺术人才称号,2016年5月,成为“绍兴艺术基金首批资助奖励”获得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郑紫东应该被称为“艺二代”,其父郑兴国,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着“根雕怪才”之称。在旁人看来,郑紫东明显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但就在5年前,他对根雕还是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甚至是拒绝。

  对美术有着喜好,对根雕却毫无兴趣甚至有着潜意识抵触心态的郑紫东,自然也就从未考虑过子承父业,而只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学校出来后,他进了广电系统线务班,每天的工作就是爬电线杆,风里雨里,日晒雨淋,干得不亦乐乎。第二年开始,他被调到办公室,几天坐班下来,却感索然无味,选择离开。之后,做销售、跑业务,还到外面去闯荡了一番,几年下来,年岁渐长,却发现自己仍旧一事无成。挫败感令他很是沮丧,闷坐在父亲的工作室里,他第一次郑重思考未来的路。

作品

  2013年的一天,郑紫东突然跟父亲说:“爸,我想学根雕。”

  父亲很是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质疑地问了一句:“确定?”

  “确定!”

  父亲没再说什么,转身带着他去购买雕刻工具。

  就这样,郑紫东走进了根雕的世界。学艺初始,他和其他学徒一样,每天在一根长长的树干上打“鸭蛋”,这是人物脸型的基础,也是根雕的基本功,只有无数次的练习,才能掌握雕刀下去的力度与准度。那段时期,手被工具弄破、敲伤是常有的事,与之相比,最难耐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直到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静得下心了。

作品

  郑紫东的第一个根雕作品,是一个笑佛。作品完工后,恰逢其父的一个朋友来工作室玩,看见后,很是喜欢,执意要买下来。这让郑紫东有点沾沾自喜,原来根雕也不是很难嘛。一段时日之后,他再一次见到自己的这件作品,却是各种不堪,才明白,父亲的朋友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鼓励他,而根雕这条路,要真正做出名堂,又谈何容易。

  他开始整天整夜泡在工场里,反复琢磨、练习,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甚至几十次,直到成功为止。“刚开始学时,刀和凿根本不听话,你修眉毛时,只需用刀轻轻勾勒一下就行,但因为不知如何掌控,用力稍猛,眉毛就坏掉了,整个作品的协调性就破坏了。”郑紫东说,刀工是构思创意的基础,如果刀工都不够水准,那么所谓的作品艺术性就是空中楼阁,缺乏支撑。初始的日子,他天天找烂木头和下脚料练刀功,雕人物,雕花鸟,直到后来,他完全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它们,驾驭它们,指使它们。

  很快,郑紫东喜欢上了根雕。每一件美轮美奂的根雕作品背后,是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艰辛和寂寞,无论是选材还是取意、雕刻、打磨等,每一步工艺都倾注着匠人的心,日常的言行举止、心态、观念、性格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每个根雕匠人一生的必修课。这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而这其中,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持到最后。

作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嵊州文创(第三十三期)】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嵊州文创(第三十二期)】商益民:精雕细刻匠人心
【嵊州文创(第三十一期)】优森股份:十年磨一剑
【嵊州文创(第三十期)】创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嵊州文创(第二十九期)】黄刚强:山水之间“耕”雕者
【嵊州文创(第二十八期)】裘秋浪:繁花满树春才半
【嵊州文创(第二十七期)】周林锋:廿年一剑 粲然锋华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