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斗,又名奓斗、唾壶,用于盛放唾吐物,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日用品,旧时是一种非普通百姓所能够享用的专用器物。皇宫贵族或大户人家用餐,将渣斗置于餐桌上,用于放些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有小型者被用于放茶渣,故此,渣斗也被列于茶具之中。在明清两代,渣斗也被置于床边和几案之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有银器或漆器等。到了民国时期,渣斗已在民间被文人雅士普遍使用。
我国使用渣斗始于晋代,以瓷质为常见。宋代许多窑厂都烧制渣斗,北宋时期的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红等最名贵。
在古玩行里有人称渣斗为痰钵者,其实不然。器物(喇叭)口大、沿宽腹深、其形如尊者为渣斗。口较小而沿窄者为痰钵。
此渣斗为民国时期描金(亦称泥金画漆)彩绘(刷花)瓷器,其口宽和高均为8厘米。小巧玲珑,当属茶具之列。
(市收藏协会会员杜军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