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在农村上空飘过,绕了几千年的农家炊烟,如今终于成为人们的记忆。透过炊烟,我们可看到的是,今日农村一幅绚丽多姿的生活画面。
炊烟对于城里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可土生土长在沃野横亘的乡村里,是乡情凝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总会留下各自的味道,是乡亲们生活的希望和灵魂。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时光如何改变我们的容颜,童年时的家乡炊烟、生存环境、生存状况、生产方式,我所见到的,感受到的,都将铭刻深记。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居于何方,我都忘不了家乡炊烟,拂不去,那抹乡愁。
在家乡,制造产生炊烟的是普普通通的土灶和带有牛粪味的柴草。村子大小是按灶头多少而分,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灶间里盘着一座土灶。土灶是用泥坯或砖块砌成的,灶的大小是按人口多少而定,对于“走进一家人,走出便关门”的单身汉或单身女,一般只是最简单的单眼灶,上面放一个口径较小的铁锅。多数人家为双眼灶,也有少数大户人家是三眼灶的。从灶的质量上还可以看出户主的贫富来,穷苦人家多为普通灶,灶盘起后,画上万年青,随便勾上一些花和线条,写上一个福字。而富裕人家的灶,较为讲究,灶壁的正面画上美丽的凤凰,灶边墙上再画一条吞云吐雾的乌龙,既“锦上添花”,又“龙凤呈祥”,很气派。
每当早晨或黄昏,童年时在野外割草或放牛放羊,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一座座青灰色旧瓦房或泥墙房或茅草房间上空袅袅升起,从一个个高高矮矮的烟囱里涌出来,升入空中,飘向远方。这种独特景色常常令孩时的我痴迷和陶醉,几十年来一直淤积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我曾断言,在农村,没有炊烟的年代,定是饥馑的年代,没有炊烟的日子,将是死亡的日子。现在看来,我的这一观点,只能适用于贫穷落后的昨天,而不适用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生活质量的巨变,不说现在吃穿住不用愁,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也不说村居民宅从茅草房到瓦房,从平房到楼房,从楼房到别墅不断更新换代着,就说这滋润过我们的童年,萦绕过我们生活的炊烟,已悄然与我们依依告别。电和煤气代替了稻草和木柴,新颖洁美的电饭煲、煤气灶替代了古老朴素的土灶。
遥望村庄,我这个曾经被炊烟激动过温馨过,至今还深恋着炊烟的人,不禁为眼前这没有烟囱没有炊烟的村庄击掌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