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剡溪风物状元诗——简述南宋王十朋的吟剡诗及其特色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文/吴宏富 2019年03月12日11:13:28 

  王十朋有弟二人,长名寿朋字梦龄,次名百朋字昌龄。兄弟三人甚相友爱,均以儒为业,然科场蹭蹬,仕途蹉跎,幸有先人所传二顷薄田赖以温饱。因为生活所迫,三人常常聚少离多。诗人便在一首首诗歌中寄托这远隔千山万水亦无法隔断的亲情。可见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始终伴随着王十朋,其在赴补太学的路途中,也多次给其弟寄信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绍兴十九年(1149)七夕节刚过,王十朋第5次赴临安太学。行到嵊县,念老母和二弟,遂写下《至剡溪寄梦龄昌龄》,修书遣仆人返归,自与书童继续上路。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二十五日,王十朋应太学同舍挚友周德远之邀,在剡溪书院任师席三个多月,其间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并慨叹自己的身世,于是在细论堂内给左原的两个弟弟寄了七律《寄梦龄昌龄弟》诗,一吐思念之情:

  老去生涯集百忧,一身萍泛剡溪头。

  也知四海皆兄弟,能似天生羽翼不。

  总览王十朋的亲情诗,具有语事平淡、情真质朴的特色,充分表达出王十朋内心的至情至性。

剡溪

  王十朋每到一地,必寻访当地历史名贤,对其进行论赞或纪念。

  在秦置剡县以前,剡溪原名了溪。传说大禹到会稽,劈开峰岭相连的嶀山和嵊山,将剡中盆地的水排入大海,治水的任务从此就完成了,舜就将帝位禅让给他。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告成,故这条溪名为了溪。王十朋作有《剡溪杂咏·了溪》:“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 ,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

  戴逵、戴顒父子在嵊县影响深远,人称“二戴”,卒葬于县城北门外。王十朋作有《剡溪杂咏·戴顒墓》诗,予以凭吊纪念:“旷野冢累累,子孙犹不知。千年戴顒墓,三字道旁碑。”

  王十朋创办的梅溪书院是乐清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正式书院,对当地的教育兴学促进甚大,王十朋对此可谓功不可没。除了在自己的家乡设塾授徒外,王十朋还曾受太学同舍、友人周汝士、周德远的邀请,为嵊县周家渊源堂义塾(后改名剡溪书院)授徒讲学,这就是有名的“剡溪师席”。他分别于1148年和1153年两度入剡,担任师席。经过他的教育实践,周门文风得以盛冠于嵊县,王十朋实居功至伟。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与他的学生周汝能同中进士,师生相得的佳话更在剡中地区盛传不衰。

  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期间所作的《书院杂咏》共34首五绝小诗,非旺盛的才情学识何以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人才观、人格观用形象的小诗表达出来呢?在《书院杂咏》诗里可以读出王十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其对书院的用心用情程度,这就是“持敬”的理学思想。凡书院的虫声鸟音、山石花木无处不美,无处不诗。庄子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大概也可作如是解。就这些小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书院的育人思想,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得不叹服八百年前这位先贤的教育才能。其中《牡丹》诗,写得富含哲理:

  今古几池馆,

  人人栽牡丹。

  主翁兼种德,

  要与子孙看。

  这首诗虽是王十朋对书院栽花情况的记述,但内涵丰富。种牡丹一则观赏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姿色,二则是要学习牡丹刚正不阿、礼让群芳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要在种牡丹的同时,更要努力认真“种德”树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志向愿望,并以此为目标,为后人树立一个好榜样,使之代代相传。王十朋在《家政集·自序》中说“古人有言曰:‘一年之计莫若植谷,十年之计莫若植木,百年之计莫若植德。’”因此他认为教师不仅只为教书而教书,教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要先立德,只有教好人,才能教好书。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